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吕氏春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吕氏春秋

分类:【文化精萃】

杂家的代表著作。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26卷,160篇。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左右。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诸家为辅翼,熔先秦各派学说为一炉,汇合原本分歧的各派学说而不加以齐同,虽杂而不乱,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通过综合各家各派的言论贯彻吕不韦的政治意图和主张,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部较完备的治国法典。该书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引证了许多古籍佚文,在文献学上也有一定价值。书中还涉及到天文、历数、医药、音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上农》、《任地》、《辩士》、《审时》四篇,论述了重农学派的思想和农业耕作、种植的理论与原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专著,在农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注本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和近人许维啭的《吕氏春秋集解》。

又称《吕览》。旧题吕不韦撰,其实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共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内容综合儒、道、墨、名、法、农、阴阳诸家学说,兼收并蓄,称为杂家。但全书仍以儒、道思想为主。因此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所以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准备。书中保存了先秦时代的大量文献和佚闻遗事,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上农》、《任地》等几篇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断。有汉高诱注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先秦杂家代表作。亦称《吕览》。旧本题吕不韦撰,一般认为由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26卷,160篇,分为12纪、8览、6论,内容主要为儒、道思想,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思想。汇集先秦各派学说,有助于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书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旧说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农学方面古代史料。文字朴素,语言简练,论理中引用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生动有趣,有较强形象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参见“吕不韦”。

先秦杂家名著。战国末年,养士之风盛行,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即所谓“战国四公子”,都以礼贤下士著称于世。秦相吕不韦不甘示弱,也广招宾客,多至三千人。他给这些宾客以优厚的待遇,请他们各自写下所见所闻,汇编成这部包罗 “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的大书,号为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实际上是一部出自众手的抄纂之作,儒、道、名、法、墨、农、阴阳各家学说以及史籍旧闻都广采博收,所以被归为 “杂家”。在文化传播的物质条件还不太发达的战国时代,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所以,吕不韦感到非常得意,曾将全书公布在国都咸阳的市门,并悬千金于其上,声称诸侯游士宾客如有能增损其中一个字的,这千金就归其所有。此即成语 “一字千金”的来历。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中国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成书于秦始皇8年(前239)。共26卷,分为:8览、6论、12纪(今本次序12纪为首)。共160篇。书中汇集了先秦百家之说,是研究古代文、史、农、医、乐等的重要资料,其中收有先秦诸家的哲学思想并给以发挥。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太一”是产生天地、阴阳、万物的本原。“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吕氏春秋?大乐篇》)。“太一”实际是吸收了道家的道和管仲学派的“精气”说的结合物,“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同上)。并发挥了以前“天圆地方”的思想,提出:“天道圜,地道方……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吕氏春秋?圜道》)。在认识论方面,吸收了宋尹学派的“别宥”思想和《管子》的“静因之道”方法,提出:“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吕氏春秋?去宥》),认为人必须去掉自己的偏见束缚,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主张判断是非要进行察验,“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对人要“八观六验”:“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吕氏春秋?论人》)。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提出“审知今则可以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吕氏春秋?长见》)。认为古今的历史发展是一个相联系的过程,审查今天的事情有助于了解古代,了解古代的历史,有助于认识当今。肯定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顺应社会变革采取不同的治世方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守法而弗变则悖”,“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吕氏春秋?察今》),反对固守旧法不知改变。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倡“尊民”与“约君”,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成份,认为“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是天下归之矣”(《吕氏春秋?爱类》) 。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公天下”和道家“贵公”思想,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 。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吕氏春秋》所包容的思想比较“杂”,但其注意对先秦各家的优长给以吸收,其中包含有不少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的积极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书名。秦?吕不韦(?―前235)撰。杂家哲学、政治著作。二十六卷。一作《吕览》。最早有东汉高诱注,有 《诸子集成》《四部丛刊》本。后有明焦告注释、翁正春评林《注释九子全书》本,及多种补校补注本。1937年中华分局有蒋维乔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1984年学林出版社有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其中汇集儒、道、墨、法、名、兵、农、阴阳等各家论述,夹有鬼神观。《疑似》篇叙梁北黎丘部有奇鬼事,反映先期的鬼神信仰。

学术类著作。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依据门客的著述编辑成书。据《序意》篇,成书于“秦八年”(有人认为“秦八年”指秦始皇八年,即前239年,也有人认为“秦八年”指秦灭东周后的第八年,即前237年)。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清梁玉绳《吕子校补》及《续补》、许维啭《吕氏春秋集解》诸注本。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内容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汇集先秦各家言论,大体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构成取各家之长的统一体系,历来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作。其中多有先秦诸子遗说、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资料。《劝学》、《大乐》等篇保存了儒家有关资料。《十二月令》保存了阴阳家有关资料。《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保存了道家有关资料。《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保存了兵家有关资料。《上农》、《任地》、《辩土》保存了农家有关资料。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太一”产生天地、阴阳、万物的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强调认识必须破除主观成见,是非必须缘“物之情及人之情”,“验之以理”;在历史观上推崇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君主“以爱利民为心”,又主张重视耕战、赏罚必信,君主无为臣下有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口号。此书开创了兼容百家的著书体例,又保存了秦代焚书以前的大量史料,受到汉代学者普遍重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两次将其与《周易》、《春秋》、《国语》、《韩非子》、《孙子兵法》相提并论。高诱认为其价值“大出诸子之右”(《吕氏春秋序》),《礼记?月令》、《礼记?乐记》直接抄取此书。《史记》的世家、律书取材于此书。《淮南子》的著作体例、资料和许多观点均直接与《吕氏春秋》相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