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假单胞菌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属于假单胞菌科。单细胞,直或微弯杆状,大小为0.5~1.0×1.5~5.0(微米)。以1至多根极生鞭毛运动、不产生鞘或柄、未发现休眠期、革兰氏阴性反应。
特性 本属细菌大多数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好氧型,有些是兼化能自养菌,利用氢或一氧化碳为能源。分子氧是普遍的电子受体,具有反硝化作用的细菌为厌氧型,利用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过氧化氢酶阳性。DNA中G+C的mol%含量为58~70。典型种为铜绿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属的成员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和海洋中,它们的活动对有机物质的矿化起重要作用,有些种引起植物病害,具程度不一的寄主专化性,所致病害的症状复杂多样,包括维管束萎蔫,茎部溃疡、软腐、花枝枯萎、叶斑、肿瘤等,有的为害蘑菇。
属的分类 假单胞菌属最早由米古拉(W.Migu-la)于1894年建立,《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7版(1957)记载了160个种,第8版(1974)记载了29个种,《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记载了94个种,其中前29个种与《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所记载相同,在《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中,美国帕拉罗尼(N.T.Palleroni)根据rRNA/DNA杂交试验结果将30个种划分为5个rRNA同源群,前3个同源群分别列为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后2个同源群分别列为第四组,其余未能证实与其他假单胞菌关系的64个种列为第五组,这一方案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
第一组的种类不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作为细胞内贮存的碳素,不需要生长因子。本组有12个种,包括典型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腐生种类、植物病原菌、脱氮不产色素的施氏菌族(Stutzeri group)以及产碱菌族(alcaligenes group)。植物病原菌有3个种,即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绿黄假单胞菌(P.viridiflava)和菊苣假单胞菌(P.cichorii)。丁香假单胞菌包括41个致病变种,主要有丁香致病变种(P.s.pv.syringae),致黑致病变种(P.s.pv.afrefaciens),晕斑致病变种(P.s.pv.coronafa-ciens),大豆致病变种(P.s.pv.glcinea),流泪致病变种(P.s.pv. lachrymans),斑点致病变种(P.s.pv.maculicola),豌豆致病变种,菜豆致病变种,烟草致病变种、番茄致病变种,桑致病变种(P.s.pv.mori)以及萨氏致病变种(P.s.pv.savastonci)等。此外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型Ⅱ的一些菌系对植物致病、造成叶斑、腐烂等症状,鉴定并上升为边缘假单胞菌,分为3个致病变种,边缘致病变种,苜蓿致病变种和防风致病变种。荧光假单胞菌的其余四个生物型对植物不致病。铜绿假单胞菌偶尔侵染植物,造成腐烂等病害。
本组的植物病原菌大都产生水溶性荧光色素,统称为植物病原荧光假单胞菌。根据LOPAT试验(果聚糖产生、氧化酶反应、马铃薯软腐试验、精氨酸双水解酶及烟草过敏反应,简称LOPAT试验)将这一分类菌划分为5个组群。分别以丁香假单胞菌、绿黄假单胞菌、菊苣假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菌和托拉氏假单胞菌为代表种。又根据DNA/DNA杂交试验把植物病原荧光假单胞菌分为6个群: ❶丁香假单胞菌群。包括的命名种有菾菜疫病假单胞菌(P.aptata),丁香假单胞菌(P. syringae),人参根腐病假单胞菌(P. pana-cis)和豌豆假单胞菌(P. pisi)。
❷死李假单胞菌群。包括桃溃疡假单胞菌(P. morsprunorum),菜豆假单胞菌(P.phasedicola),桑疫病假单胞菌(P.mori),黄瓜角斑假单胞菌(P.lachrymas),大豆疫病假单胞菌(P.glycinea)和萨氏假单胞菌(P.savastanoi)。
❸番茄假单胞菌群。包括番茄假单胞菌(P.tomato),向日葵假单胞菌(P.helianthi),翠雀假单胞菌(P.delphi-nii)和燕麦晕斑假单胞菌(P.coranafaciens)。
❹绿黄假单胞菌群。包括P.viridif lava的菌系。
❺菊苣假单胞菌群。包括P.cichorii的菌系,
❻边缘假单胞菌群,包括P.marginalis的菌系。本组的其它种类对植物不致病。
第二组的种类积累聚-β-羟基丁酸作为细胞内贮存的碳素,邻位裂解原儿茶酸盐,不需要生长因素。本组共7个种,其中4个是植物致病菌,有青枯病假单胞菌(P.solanacearum),麝香石竹假单胞菌(P.caryophylli),洋葱假单胞菌(P.cepacia)和唐昌薄假单胞菌。青枯病假单胞菌是引起多种植物青枯病的病原菌。根据从糖醇类产酸和脱氮作用等特征,可划分为4个生物型。本组其余3个种是动物致病菌。
第三组的种类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作为细胞内贮存的碳素,对位裂解原儿茶酸盐,不需要生长因子对植物都不致病,包括8个种,即食酸假单胞菌(P.aci-dovorans),睾丸酮假单胞菌(P.testosteroni),德氏假单胞菌(P.delafieldii),敏捷假单胞菌(P.facilis),嗜糖假单胞菌(P.sacearophila),黄假单胞菌(P.fla-va),假黄假单胞菌(P.pseudoflave),帕氏假单胞菌(P.palleronii)。

表1 荧光假单胞菌的鉴别特征

种 名β




m-


D-






2-















A




绿

41℃
































P.aeruginosa++----+---+++++  -++
P.marginalis++--++-+++--++-++++
P.tolaasii+++-ND-++-+--+----++
P.agarici++--------+----- --+
P.cichorii--+--+----+---+---+
P.vividiflava--++-+----+--+-++---
P.syringae pathovars------++---+-+--

表2 非荧光假单胞菌的鉴别特征

表3 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的鉴别特征

致病变种名称



果*


β
-






:















L
-


D
-


L
-










pv.tabaci+4,8+ +++++++----
pv.lachrymans+4,8+ +-++++++----
pv.syringae+-+ +++++++-+--
pv.aptata+-+ +++++++-++--
pv.pisi+- ++++++---+
pv.antirrhini+4+ ++++++--+--+
pv.morsprunorum+4- +++++++--+-
pv.delphinii4+ +++++++-----
pv.tomato+4+ ++++++--+---
pv.eriobotryae+4+ ++-+++++----
pv.sesami+4,8- -++-++++----
pv.savastanoi-4- ++-----
pv.coronafaciens+-+ ++++-++-----
pv.striafaciens+ + ++++--+-----
pv.mori+4- +-++-------
pv.passiflorae- + ++++-++-----
pv.glycinea+4- -+-++------
pv.phaseolicola+4- ---++------
pv.persicae+4- +--+--------
pv.cannabina+4- -+--+-------


*: 数字表示果胶培养基发生凹陷时的pH。
+: 阳性反应 -: 阴性反应 ∨: 性状在不同菌株间有变化 ND: 性状未测定
第四组的主要特点是需要生长因子,包括缺陷假单胞菌(P. diminata),泡囊假单胞菌(P. vesicularis)和嗜麦芽假单胞菌(P. maltophilia)。前两个种属于rRNA同源群四,后一个种属于rRNA同源群五。
第五组包括64个种,与其它假单胞菌的关系不清楚,根据菌系来源分为10个类群,植物病原菌为14个种,均列在第一群,有蘑菇假单胞菌(P.agarici),铁角假单胞菌(P. asplenii),番木瓜假单胞菌(P. coricapa-payae),托拉氏假单胞菌(P. tolaasii),扁桃假单胞菌(P.amygdali),须芒草假单胞菌(P.andropogonis),燕麦假单胞菌(P.avenae),卡特来兰假单胞菌(P.cattleyae),乌蔹莓假单胞菌(P.cissicola),皱纹假单胞菌(P.corrugata),颖壳假单胞菌(P.glumae),红条假单胞菌(P.rubrilineans),红白假单胞菌(P.rubri-subalbicans)和伍氏假单胞菌(P.woodsii),其中前四个种产生荧光色素。
种的鉴别 植物病原假单胞分为两类,一类是荧光菌,在金氏B培养基(Kings mediu B)上产生扩散性荧光色素,不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不利用D-阿拉伯糖生长;另一类是非荧光菌,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能利用D-阿拉伯糖生长,但不产生荧光色素,种及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的鉴别特征见表1、2和3。
重要病害 已经发现的植物病原细菌近半数属于假单胞菌属。重要的病害有: 植物青枯病,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小麦颖基腐烂病,燕麦细菌性条纹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褐条病,谷子细菌性褐条病,黍细菌性条斑病,烟草野火病,大豆细菌性疫病,大豆细菌性叶斑病,黄瓜角斑病,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斑病,洋葱腐烂病,芹菜细菌性叶斑病,苜蓿细菌性疫病,向日葵细菌性叶斑病,芝麻细菌性叶斑病,唐菖蒲球茎腐烂病,桑细菌性疫病,芒果黑斑病,杨梅癌肿病等。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具有极生鞭毛的革兰阴性杆菌,直杆状或稍弯曲,0.5~1.0μm×1.5~5.0μm。许多菌种体内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作为碳的储藏物质,靠一根或几根极生鞭毛运动,能产生水溶性色素,主要是荧光素和绿脓菌素。
化能有机营养型,能利用多种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和能源,不需要有机的生长因子。有些菌种是兼性化能无机营养型,可利用H2和CO作为能源。好气菌,有氧呼吸,以氧作为末端的电子受体。在厌气环境中,硝酸盐可作为代替的电子受体。多数菌种在酸性条件下(pH4.5)不能生长。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有些菌种使人类、动物和植物致病。有些嗜冷菌种常造成冷藏食品腐败和冷藏血浆的污染。这类细菌具有分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能分解杀虫剂、除莠剂和石油废水等,所以在污水处理、消除环境污染方面起重要作用。
假单胞菌属大而庞杂,种类繁多。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产生荧光色素的代表菌种,通常与食物的腐败有关,常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到,在缺铁素的培养基上产生可扩散的荧光色素。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通常与人的泌尿道感染有关,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常见于大面积皮肤烧伤患者。这个种的多数菌株能产生蓝绿色的绿脓菌素,也称绿脓杆菌。有些假单胞菌对植物有致病性,可引起徒长、软腐、枯萎等症状。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是青枯病假单胞菌(P.solanacearum),它有极其广泛的寄主范围,能引起许多属植物如马铃薯、番茄、烟草和花生等的枯萎病。在假单胞菌种中,最严重的动物致病菌是鼻疽假单胞菌和类鼻疽假单胞菌,许多温血动物对这两种病菌都很敏感,人亦能感染。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科。革兰氏阴性杆菌。长1.5~4.0μm,宽0.5~1.0μm,细菌一端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专性需氧菌。发酵糖类较差,氧化酶阳性。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有的菌种可产生扩散的水溶性色素和多种胞外酶,各菌种的抗原性很少有交叉反应。DNA中G+C的mol数为0.58~0.70。本属细菌约有140余种,分布在水与土壤中,大多数不致病,对人畜致病的细菌有马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类鼻疽假单胞菌(P. pseudomallei)和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对植物的致病菌,如茄青枯病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