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萨克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哈萨克族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海西。人口有110多万(1990年)。其先民是公元前2世纪就生活在新疆北部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部落联盟,经2000多年的发展,至15世纪末形成哈萨克族。“哈萨克”意为“脱离者”、“避难者”,或“勇敢的自由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政府又为其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除少数定居从事农业经济外,大部分以畜牧业为主。信奉伊斯兰教,但由于牧业经济的影响,清真寺与经文学校都较少。热情好客,吃苦耐劳,体魄强健,性格豪放,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发达。

史称“阖萨”、“曷萨”、“阿萨”、“可萨”等。原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 少数分布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907,582人 (1982年)。初指十五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 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 十二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十三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 以及十五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近代以来参加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1944―1949年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狩猎业。操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多兼通维吾尔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 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多信伊斯兰教, 但仍信萨满教和崇拜自然神灵等遗俗。解放前, 宗法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若干牧户以较近之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为游牧聚落

*

阿乌尔, 内部有明显的贫富差别和剥削关系。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建立一个自治州、三个自治县, 并与蒙古族、藏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主要从事畜牧业, 并逐步转向定居游牧;兼营农业、狩猎业。有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民间口头文学极为丰富。民间歌手

*

阿肯最受欢迎。民间乐器冬不拉远近驰名。工艺美术亦较发达。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 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 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 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 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 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 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 门口下马; 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民族名。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分布在与新疆毗邻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口有1114700人(1990)。

哈萨克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哈萨克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居住在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以乌孙为主体,以及早先的塞种和月氏等古代民族。6世纪中叶时,游牧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在“乌孙故地”又增添了突厥成分。此后又有10―12世纪建立喀喇汗国(黑韩王朝)的回鹘和葛逻禄人,12世纪建立西辽(黑契丹)的契丹人,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兴起时的克烈、乃蛮、钦察以及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等游牧和半游牧部落也陆续迁徙到了现在哈萨克族居住的地方,与哈萨克族先民相互融合,至今在哈萨克民族中仍然保留着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名称。

13世纪初年成吉思汗西征时,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被迫西迁。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属地内都有哈萨克人的牧地。15世纪60年代,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吉来和札你别克的率领下返回故土,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了反抗乌孜别克汗的压迫而东迁的,所以得名“哈萨克”,意思是“避难者”或“脱离者”。此后,他们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加,牧地扩展到巴尔喀什湖西北草原和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到中亚的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形成了以“哈萨克”见称于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氏族部落是古代哈萨克社会组织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所有的哈萨克人都隶属于一定的氏族部落。自16世纪末期起,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经分为大玉兹(乌拉玉兹)、中玉兹(鄂尔图玉兹)和小玉兹(奇齐克玉兹)等三个玉兹。哈萨克的氏族部落原是大小不等的血缘集团,部落内部最小的生产组织称为“阿乌尔”,成员大都是同祖同父的后裔,少数非血缘关系的成员多半是外部落因贫困来依附的牧民。哈萨克族称氏族部落的血缘集团为“耶利”。耶利以始祖的名字命名,一般的氏族部落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七代以内禁止通婚。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文原来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1964年开始推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82年恢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少数经营农业。除经营农业的定居者外,绝大多数哈萨克牧民都是以游牧为生,按季节转移牧场。春、夏、秋三季住在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内,冬季居住在冬季牧场的平顶土房里。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节庆、礼俗大多与伊斯兰教有关。但在哈萨克族中也残存着萨满教信仰和拜火、拜日、拜牛乳等宗教习俗。

哈萨克族性情直率、热情好客,哈萨克的谚语说:“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进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哈萨克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阿肯”(民间歌手)弹唱是哈萨克族独具特色的文艺形式。摔跤、叼羊以及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是哈萨克族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克孜库瓦尔”(姑娘追)是深受哈萨克青年喜爱的娱乐竞技游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 哈萨克族有111171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此外, 有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哈萨克”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中世纪, 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希腊文、俄文、蒙古文和突厥文史籍中均有记载。此称具有多种释义。在哈萨克族历史传说中, 它与 “天鹅” 相关。据说, 哈萨克人搬迁时, 载负行李的驼队似天空列队飞翔的天鹅群, 故把哈萨克比喻为天鹅。哈萨克族内部分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3大部, 其中每个玉兹又分若干部落。在清代汉文、满文文献中, 把哈萨克族的3个玉兹分别称为 “右部”、“左部” 和 “西部”。哈萨克部落的最小单位称为 “阿吾勒”, 由若干家庭组成。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我国哈萨克族多在阿尔泰山区, 额尔齐斯河畔、准噶尔盆地边缘、塔尔巴哈台草原、伊犁和特克斯河谷、巴里坤和奇台草原以及天山山麓从事畜牧业。哈萨克族源和公元前7世纪闻名遐迩的塞种部落联盟有关。塞种部落是至公元前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强盛部落。塞种部落联盟崩溃后, 公元前3至公元5世纪的乌孙部落联盟和康居部落联盟是古代哈萨克民族的基础。他们世代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西部地区。乌孙当时和汉朝关系密切, 昆莫猎骄靡与细君公主联姻, 有力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 阿兰人和大月氏人的联盟, 也与哈萨克族源有着密切关系。15世纪中叶,哈萨克族中玉兹的克烈汗王和贾尼别克汗王以从前的白帐汗国领土为基础联合哈萨克各部落, 建立起一个新的汗国。这个新的汗国除从前的白帐汗国之外, 将蒙兀尔斯坦所属的七河流域及哈萨克族大玉兹也归并在内, 这样便形成一个统一的哈萨克汗国。随着哈萨克汗国的强盛, 其他汗国的哈萨克部也迁入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 开始成为哈萨克民族的名称。哈萨克汗国几经变迁, 至19世纪初才解体消亡。18世纪初叶, 在准噶尔封建主的压迫下, 哈萨克人民陷入离乡背井, 四处流亡的困境。1755―1757年, 清朝政府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 哈萨克汗王阿布赉积极配合清朝政府, 率部众表示归附, 向北京派遣使者呈献表文及礼品。清朝政府册封阿布赉为大汗。18世纪60年代, 经清朝政府同意, 哈萨克部众重返阿勒泰、塔尔巴哈台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故地。哈萨克历来是逐水草游牧的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饲养马、骆驼、牛、羊, 作为生活的依赖。俗语说: “哈萨克人的一只翅膀是骏马, 另一只翅膀是诗歌。” 这一俗语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的生活与诗歌密不可分。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 诗歌占据首位, 仅目前已发现的长诗就有200多部, 其他形式的诗歌更是浩如烟海。在哈萨克族民间诗歌活动中, 自古相传的一项诗歌活动是阿肯(民间游唱诗人)弹唱和阿肯对唱。对唱更是哈萨克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诗歌活动。喜庆节日,一般群众尤其是青年男女,也常聚集一地互相对唱。对唱中常搀杂一些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各种习俗歌。从前,巫师、阿肯、歌手、乐师在群众中很受尊重,对部落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以至许多英雄、部落头人都争当阿肯。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远古时期曾崇拜过自然、图腾、祖先,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中世纪,佛教、景教也对哈萨克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哈萨克族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由于哈萨克族从事游牧业,居住分散,伊斯兰教未能迅速巩固,其影响较之定居城市和农耕民族相对淡薄。在哈萨克草原清真寺寥寥无几。最初,信奉伊斯兰教的几乎都是上层人物,因而哈萨克族在皈依伊斯兰教以后的时期,广大牧民中较原始的萨满教仍占优势。他们一方面接受伊斯兰教,一方面保留着与伊斯兰教教规没有特殊矛盾的原始宗教信仰。许多原始宗教礼俗、仪式与伊斯兰教仪礼混杂,难以分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