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代诸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代诸陵分类:【传统文化】 唐18位帝王的陵墓除宣帝温陵在河南省,哀帝和陵在山东省外,其余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武后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贞陵、 宗简陵、僖宗靖陵均在渭北原上,依山为陵。这些陵墓的原地面建筑虽难寻觅,但所保存下来的一大批精美石刻,以及从陪葬墓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也足以使人感受到那灿烂辉煌的盛唐气象。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的昭陵,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山上。其依九?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从公元636年开始营建,到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才完成。九?山海拔1188米,南临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唐太宗寝宫在九?山南面的悬崖峭壁中,峰北一座天然山梁是当年绕山筑栈道至寝宫的地方。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图志》载,以寝宫为中心,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东称青龙门,西称白虎门,周长约60公里。在这依山而建的陵园内有献殿、祭坛。玄武门内有14蕃君石雕像,东西两廊置有驰名于此的“昭陵六骏”石刻浮雕。在陵西南还有“下宫”,或称“皇城”。陵园内广植松柏,故称“柏城”。唐太宗在昭陵居高临下,保持帝王的尊严。而陪葬昭陵更是当时的一种特殊荣誉,以至功臣、贵戚都希望能在昭陵附近找到一席之地,从而出现了巨大的陪葬墓群。这些墓葬罗列于九?山东、西、南三面,多达167座,占地约30万亩。除长孙皇后与唐太宗合葬外,妃子、公主墓在寝宫附近的山头上,显示出高于常人的特殊地位。陪葬功臣,按照功劳与能力给予不同的待遇,直臣魏征在离昭陵不远的凤凰山梁,唐太宗亲自撰写了墓碑,碑头与众不同地雕成了蟠桃浮雕。大军事家李靖墓堆成阴山和碛石山形状,以表彰他平定东突厥,击破吐谷浑的盖世功勋。李?是辅佐高祖、太宗、高宗的三朝元老,为唐王朝平突厥,征高丽多有战功,病逝后,高宗为之举哀,“辍朝七日”,并下令将其墓修成阴山、铁山、乌德建山形状,以体现他破突厥、薛延陀的战功。这三座土山组成的李?墓高20米,作倒“品”字形,墓前依次有石人一对,左侧石羊,右侧石虎各三只,或许是皇帝希望他的臣下对自己恭顺如羊,对敌人凶猛如虎。目前,昭陵博物馆就设在李?墓前。在昭陵还有高士廉、房玄龄、尉迟敬德墓,规模也很大。陪葬墓中还有阿史那社尔、契?何力、执失思力、阿那忠、李思摩等少数民族将领墓,可见作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善于密切民族关系的策略和难得的胸襟。 石刻艺术是昭陵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昭陵被后世更多重视的原因之一。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浮雕,是唐太宗为了纪念他在大唐开国中的武功,将所乘的六匹战马诏令雕刻并陈列在昭陵前的。其中四匹身上均带有被敌人射中的箭矢,一方面体现出唐太宗创业的艰难,一方面也宣扬了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看来唐太宗不想把自己打扮得神圣不可侵犯,仅想告诫子孙:创业难,守业亦难。鲁迅先生曾说昭陵六骏“前无古人”,确为的论。六骏浮雕突破了当时佛教题材的框框,不拘泥于刻板的造形描写,而是用饱满圆润的手法,纯熟的技巧,创造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稀世珍品。可惜的是,1914年,美国文化间谍勾结陕西军阀盗走了六骏中最好的“飒露紫”和“拳毛 ”二骏,现存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青骓”,“什伐赤”、“特勒骠”和“白蹄乌”四骏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唐陵中可与昭陵齐名的是乾陵。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以保存完好又充满曲折离奇的故事而驰名中外。乾陵,位于乾县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海拔1047.5米,东有豹谷,西有漠谷,山势显得格外挺拔。山巅有三,北峰为主峰,是乾陵地宫所在,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是陵南的天然门户。因南二峰状如两乳高耸,故亦称“奶头山”。两峰之顶各有一座阙楼,造成以山为阙的雄伟气势。据《长安图志》载:山阙旁曾建有画像祠堂,有狄仁杰等60位功臣的画像。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二城,现已考察到内城墙、内城四门和献殿遗迹。内城面积约240万平方米,四门均宽2.7米。 乾陵的地面设置在今天只能看到石刻,这些石刻有一定数目与位置,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陵墓的石刻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的格式。乾陵石刻主要集中在南门外,由南向北有华表、翼马、驼鸟各一对、石马五对,北门外还有石马三对。在南门外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大石碑,西边碑分为7节,称“述圣记碑”,是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则天为显示其天后地位,亲撰碑文,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命儿子中宗李显亲笔书写。既是追念父亲的恩爱,更是遵奉母后的权威。文字经镌刻后,填以金屑,更显尊贵。碑高6.3米,每边宽1.86米,表现出武则天深隐的心机。东边的碑就是有名的“无字碑”,这是按武则天临终遗言所立,大小与“述圣记碑”相仿,碑额刻着八条螭首相交,两侧线刻大龙云纹。初立时表里无一字,或说其“功高德大”,“民无德而名焉”。其实武则天此举,有其苦心,这位女政治家弥留之际,无法估量自己的事业成败,更无法预料以后的遭遇。于是树一块无字碑,由后人去评说是非功过,并与丈夫合葬,执手庇护李唐家族的“无限江山”。两通碑石北边有61尊蕃王像,现存60尊,东31,西29。这些石像均紧衣宽带,足蹬皮靴,身后刻有国名、官名、姓名。当时武则天为求四海统一气象,特意雕刻诸国使节形象于此,体现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气氛,显示了唐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南门的两座蹲狮是乾陵石刻的精品。唐初陵前多用虎,羊为饰物,改用狮子,体现出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这两座石狮高达3.35米,昂首挺胸,前肢挺拔,坚实强壮,既突出其凶猛,更注重其威严。石狮南面有石人10对,亦称翁仲,高达4.1米,有力烘托了陵前的肃穆气氛。翁仲南面是仗马,马高1.8米,配有牵马人。牵马人和61尊蕃王像一样被打去了头。估计是古代中国人比较迷信,以为这些石人有“精灵”,夜晚会成为神鬼,作祟于人间,于是毁掉其头,使之“失灵”。仗马是皇帝出巡的仪仗队,在仗马前开道的是驼鸟和翼马。驼鸟产于西亚,非洲,翼马产于中亚,唐陵用这些外来动物领路,实际是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信任,集中体现出那时的开放精神。一对驼鸟采用浮雕形式,高1.8米,造型写实,刀法圆润,耐人寻味。两尊翼马高3.17米,神态安详,气势雄伟,既有其温顺,又有其自豪。翼马南即奶头山阙下御道上的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呈八棱柱形,柱身雕有卷草纹饰,柱座雕有狮子,顶端是莲花,充满庄严,华贵气氛。 乾陵的陪葬墓很多。这些墓葬封土基本完好,个别墓前留有石刻,唯年代久远,墓碑大多佚失,一时难知所属。部分陪葬如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作了重点发掘后对外开放。这些墓的地面形制和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墓四周有围墙,围墙南面有华表、石人、石羊等。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后室组成,象征着多层院落的深宅大院。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章怀太子墓出土的高1米以上的文臣、武士和镇兽俑,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服饰鲜艳的女骑俑,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头戴盔、身穿甲的骑马俑,都是稀世珍品。陪葬墓中还发现了绚丽多彩的壁画。其中“侍女图”上的宫女面颊丰满,襦衫彩裙,身着披帛,神态各异,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建筑图”中有两座庑殿式的阙楼,耸立在四座楼台上,雕梁朱栋,金碧辉煌,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客使图”是唐王朝与友邦互通友好的见证。还有“马球图”、“出行图”等,也是壁画中的精品。这些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研究唐代社会各方面内容亦有极高价值。这些陪葬墓的发掘,实际是给沉睡千年的乾陵打开了几个小小窗口。“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① 尚未发掘的乾陵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希望,也许当这座地下宫殿重见天光时,会出现轰动世界的奇观。人们在瞩目这座地下宫殿怎样展示古老的中国和神秘的东方。 在唐代诸陵中,顺陵与桥陵均以石刻闻名遐迩。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墓,在今咸阳市秦都区底张乡韩家村东。杨氏死后,先以王礼葬之。武则天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因此将墓改称为陵。顺陵前的石刻中,最堪称道的是形体巨大、气势磅礴的天禄和走狮。天禄又名独角兽,头似鹿,身如牛,肩生双翅,上饰卷云花纹,足像马蹄,长尾下垂,给人以神奇雄浑的感觉。走狮体形巨大,造型雄伟,作阔步缓行状,头部刻划细致,突睛隆鼻,丰颐利齿,巨口半张,怒吼之声如在耳际。桥陵是睿宗李旦的陵墓,位于今蒲城县北15公里的丰山(曾称金积山、金粟山,俗称凤凰山)上。其神道两侧簇立石刻80余件,均以写实的手法雕成,与乾陵石刻富于夸张的风格迥然不同,特别是在石人旁所雕的小型女石像,在唐陵中仅见。现桥陵石刻尚存50余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