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意现象的服饰典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喻意现象的服饰典故分类:【风俗文化】 (1)聚散 败 (juē)聚道: : 草鞋。 败, 破败的鞋,或引申为破败之服。语本晋干宝《搜神记?七》: “元康、太安之间,江淮之域,有败自聚于道,多者至四五十量,人或散去之,投林草中,明日视之,悉复如故,或云见狸衔而聚之。 世人所说: ‘者,人之贱服,而当劳辱,下民之象也。败者,疲弊之象也。道者,地里四方所以交道,王命所由往来也。今败聚于道者,象下民疲病,将相聚为乱,绝四方而壅王命。’”穿着破败衣服的人聚集在路上,以服饰指代了特定的人群,比喻贫民聚众为乱。 三千珠履:珠履:缀有珠饰的鞋子。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赵国使臣欲向楚国夸富,用玳瑁簪绾髻,以珠玉装饰剑鞘。春申君门客三千,上等门客出来相见,都穿着缀有珠饰的鞋子,其衣着之富贵华丽可见一斑。战国时各国都竞相招致宾客,互相争夺贤士,以辅佐君王掌握国政。从宾客的衣着上显示国家的实力,也反映出战国时盛行的养士之风,各国斗富称雄的现象。后来取其众多宾客着装华丽之意来形容贵宾之多。 绝裾: 裾: 《广雅》云:“衣袖也。”事本《晋书?温峤传》: 温峤,时为右司马。“除散骑侍郎。其母崔氏固止之,峤绝裾而去。其后母亡,峤阻乱不获归葬,由是固让不拜,苦请北归。”温母坚决阻止温峤去应命,而温峤扯断衣袖毅然离去,未曾想却成为永别,因战乱阻隔不能回家葬母。后以“绝裾” 比喻诀别。 (2)真假 齐紫败素: 事本《史记?苏秦传?附苏代》:“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复残?吴而霸天下: 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齐桓公好紫服,举国上下竞相效尤,其价为布帛之十倍,实则以败素染紫而成。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溃败的治国之法,说明齐国虽有大国之名,但内已困毙。后以此比喻外强中干。 (3) 善恶 朱紫: 朱: 红色。语本《论语?阳货》: “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 “朱,正色: 紫,间色之好者,恶其以邪好乱正色。”红色是正色,紫色是间色,或不正之色。古人重正色而轻间色,认为间色是不好不端正的象征。孔子厌恶以间色扰乱了正色,犹如邪恶的事物扰乱了正常的秩序,别有用心的人扰乱了国政。因以朱紫比喻正邪、是非、善恶。 狐裘羔袖:狐狸皮的衣身,羔羊皮的衣袖。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被群臣所逐逃往齐国,“右宰毂从而逃归,卫人将杀之。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杜预注:“言一身尽善,唯少有恶。”裘是兽皮制成的冬衣。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狐皮贵而羊皮贱,狐裘是贵重的皮衣,搭配羊皮的袖子显得美中不足,右宰毂辩解自己并不喜欢、也不是出于本意和献公出逃,自己就像狐裘配以羔羊袖,只是少有不足。后比喻善多恶少。 狗尾续貂: 貂: 貂尾是汉代起近臣冠上的饰物,晋代遵循汉制。据《晋书?舆服志》记载:“侍中、常侍则加金?,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语出《晋书?赵王伦传》:司马伦,字子彝。是晋宣帝第九子,晋惠帝时率兵入宫篡位称帝。改年号建始后,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等选拔人才的科目皆不用,惟为其亲信封官加爵。“其余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禅盈坐。时人为之谚曰: ‘貂不足,狗尾续!’ ”。貂尾是近侍官员的冠饰,由于滥用亲信,朝会上貂尾不够,只能用狗尾来代替。饰貂尾的近臣本应是经过遴选的人才,而司马伦不分才能,凡是参与篡位的同谋者都越级得到提升。连奴卒厮役都得以封官,其学识才能同能够辅佐朝政的官员相比也似狗尾较之于貂尾。“狗尾续貂”后也用来比喻事物美恶不相称,后续部分不如原有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