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噶举派佛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噶举派佛学分类:【地域文化】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由大译师玛尔巴(1012―1097)创立的教派。玛尔巴曾跟卓弥译师学习梵文,到过印度、尼泊尔等地,受教于那若巴、弥哲巴等密教大师,翻译了大量典籍,通达文续、续无上瑜伽密续。他弟子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的思想与一般学问僧不同,他是坚持苦修的实践主义者,反对经教讲说,崇尚独居苦修。这些思想都用“道歌”形式得到表达。其道歌被后人辑录成书,在西藏广为流传。道歌中除了宣传其佛教思想的作品外,还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堪称诗歌艺术的佳品。 米拉日巴的弟子中,以塔波拉杰和日穷巴两人最为重要。日穷巴在印度学到许多新的密法,回到西藏后对携回的经籍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其师米拉日巴的实践主义做法有所不恭。 塔波拉杰又称岗波瓦(sgam-po-pa),出自噶当派,曾随噶当派的夏瓦林巴(bya-ba-gling-pa)受比丘戒,又从甲域巴(sha-yul-pa)等人听受噶当派教法,后来遇到米拉日巴,对米拉日巴的密教观大为吃惊。这反映出米拉日巴的密教思想与当时噶当派教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塔波拉杰后来虽师从米拉日巴,但仍然具有显教主义的倾向。他不是玛尔巴一系“新密教”的鼓吹者,这从其《正法如意宝?解脱宝庄严?大乘道次第解说》一书中可以看出。该书大段引用阿底夏《菩提道次第灯论》自疏以及圣天(提婆)、法称等人的论典,主张依六度而到达无住涅?。其思想的基本框架属于瑜伽行中观派,但实质内容是形象虚假派的唯识思想,甚至是如来藏思想。但塔波拉杰另一方面又强调“方便”的重要性,认为不兼修“方便”,则不能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因此有学者认为他还有“三昧至上主义”或“禅定至上主义”的倾向,多少受所谓依“不思不观”的三昧而达成全部波罗蜜多的摩诃衍思想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