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坎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坎肩分类:【传统文化】 ①一种无袖上衣,亦称“背心”、“马甲”,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初为男子服饰,用布、绸、绢、麻等制成,有棉、夹、单等多种,各季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亦可作为外衣。后成为男女均可穿用之服饰,清代较为盛行。②撒拉族民间服饰,俗称“黑坎肩”。多以黑色棉布或绸缎缝制,男女样式有别。男式与一般坎肩相似,女式其衣长及膝部,大襟钉绾花排扣至肩部,镶边。两边均开叉,中青年妇女喜穿。 一种没有袖子的上衣。流行于满、蒙、达斡尔、撒拉、保安、东乡、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羌、白等许多民族之中。亦称“马甲”、“背心”、“领褂”、“背搭”等。有单、皮、夹、棉、毛和有领、无领、对襟、大襟、贯头及长、短等多种式样。多于春、秋、冬季套穿在长袍或一般短衣的外面,既能保暖护身,又利于手臂的活动,还可起到装饰的作用,穿着方便,男女老少皆宜。其面料,新疆地区诸民族和白族等多喜欢用黑、红等色的绒布,羌族等则多用白色的羊皮,蒙、达斡尔、撒拉、保安等民族一般多用棉布、绸缎等。 满、锡伯、蒙古等族服饰。又称 “马甲”、“背心”或 “半臂”。为北方骑射民族传统服装。是一种无袖上衣,两侧开气,短肥阔大,活动自如,分立领和无领两种,有大襟、对襟、一字襟、琵琶襟诸式,不分尊卑贵庶,男女均可穿着,棉、夹、皮、纱各惟其时,春、秋、冬季穿在里边用以防寒,或穿在衣服外边,以其精工巧作兼起装饰作用。男式坎肩,多于领、襟处缘以深色大宽边,服上彩绣折枝团花,或蝠、寿字为装饰纹样。女式坎肩则于交襟处、领部或衣摆下端镶滚彩牙子,服上则彩绣百蝶、花卉、鸟虫等吉祥图案,左右腋下多作如意云头式样,镶缘多道,即美观又挺括。因服式美观简便,至今人们仍喜穿着。 坎肩是一种既实用又具有装饰作用的服装。旧时蒙古男女贵族多穿四合如意坎肩。 坎肩蒙语叫“乌吉”,是长袍外面穿的一种外衣。坎肩分长、短两种。传说,现在蒙古人穿的“坎肩”是元代忽必烈汗的夫人察必弘吉剌创制的。妇女们穿上长袍,外加紧身的坎肩就可不束腰带。穿坎肩是已婚女子的标志,穿上坎肩就可以生育了。蒙语的“布斯贵”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布斯贵”意为妇女,直译就是“不束腰带的人”。 长坎肩――“乌吉”是草原上已婚妇女的礼服。已婚妇女若不穿坎肩,被认为是对客人和长辈的不尊重和对自己的放纵。穿上前后开襟的长坎肩则标志庄重富贵。男子的坎肩一般都很短巧,通常不加镶嵌边。 ①蒙古族妇女服饰。分长、短两种。多用色彩鲜艳的绸缎缝制,再镶上彩色的花边,样子十分美观。过去,蒙古族妇女出嫁,外罩嫁衣大多是这前后四开衩的“乌吉”(长坎肩);在礼节性场合上,“乌吉”又几乎成为已婚妇女的必备礼服。小坎肩类似马甲,这种小坎肩至今仍是蒙古族妇女喜穿的一种服装,有些地方,男人也穿用。②锡伯族坎肩对襟,有夹、棉两种。选用黑色和深蓝色布料制作,也有用毛料制作的。做工讲究精细。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儿童的坎肩多绣有动物或花鸟图案。③满族亦称背心、马甲。常在旗袍外套穿。衣长到腰、无袖、两侧开衩,有保暖装饰作用。种类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巴图鲁坎肩等。为适应气候不同而分单、夹、棉、皮多种。皮坎肩以鹿皮为贵。女子坎肩四边饰有彩绦。 回族传统服饰,也称“马夹”。多以黑色棉布或绸缎缝制,有夹、棉、皮三种。回族男子的坎肩一般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其各边沿平、挺、工整,春秋季节配上白衬衣穿用,黑白对比鲜明,既清爽洁净,又显文雅;冬季穿棉、皮坎肩,显得和谐而不臃肿。特别是回族爱清洁,做礼拜时洗“小净”,加之回族有练武习俗,穿坎肩既方便又实用。回族也有经商传统,在坎肩内缝制暗袋,用于包藏现金及贵重物品。回族女式坎肩较男式略长,习用布料绾小包扣、镶边、胸前绣花等装饰,精美大方。 坎肩有夹、棉两种,分别被称为“夹背心”、“棉背心”等,是春秋时节穿着的一种便装。 此外,在男子所穿上衣中,还有油衣、蓑衣等。油衣以白布做成,涂以桐油,是雨天穿着的一种雨具。蓑衣以草编织成,内里如网而平滑,外为长草层层覆披状。夏日之中,农民下地披蓑衣,既可遮骄阳,又凉快异常,下雨时还可作为防雨工具。 鲁锦产品―――坎肩 又称“马甲”,昔日多套在长袍外,一般是对襟,无领无袖,男女老少皆可穿用,坎肩也有琵琶襟、对襟和大襟等式样,其中以对襟最为普遍。其质地包括单、夹、皮、棉、纱诸种。由于坎肩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强,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现今所流行的坎肩质地和式样有许多变化,有用各种毛线编织的毛坎肩,式样有鸡心领式和对襟式等。坎肩的穿用几乎没有性别的区别和年龄的差异,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较特殊的服饰。 坎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