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槽―地台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槽―地台说分类:【文化精萃】 一种曾在地质学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假说。自从霍尔Hall,J.和丹纳(Dana,J.)分别在1859年和1873年提出地槽概念,徐士 (Suess,E.)和奥格(Hang,E.G.)分别在1885年和1900年提出地台概念之后,就逐渐形成了这一假说。地槽一地台说的要点是:地壳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构造单元――是活动性较强的地槽,一是稳定性较大的地台。地槽是巨大窄长的沉积盆地,在其发展初期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在沉降过程中不断接受沉积,形成厚度巨大的沉积岩层,并且常常伴有火山活动;在其发展后期,则表现为强烈的上升作用,地槽回返使其中沉积岩层遭受强烈褶皱,并且隆起为山,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槽经过这样剧烈的变动后逐渐稳定,转化成为地台。地台只能发生一些幅度和频率都不大的升降运动,所以它的沉积物的厚度和厚度变化也不大,地层没有受到较强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较微弱。在地槽―地台说出现后受其启发,一些关于地壳发展规律的设想相继出现,如泛地槽说、泛地台说等等。泛地槽说认为地球的原始表面全都具有地槽活动性质,是一种泛地槽。地台是由地槽后来褶皱硬化而形成的。泛地台说则与其对立,认为花岗岩质层主要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分异出来的,地表先形成统一的地台―泛地台,再经过分裂和断陷作用形成地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