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均贫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均贫富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的一种分配学说和政治口号。《晏子春秋?问上》: “(古之盛王) 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 这是齐相晏婴为齐景公建议的收入与分配原则。“权有无” 就是使有无相平,“均贫富”就是使贫富相均。这里的 “平”、“均” 是国家采取的一种调剂政策,使贫富不致过分悬殊,从而使社会保持一种均衡,与所谓 “大锅饭” 或“平均主义” 并不等同。又,《论语?季氏》: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据俞樾 《群经平议》 考证,此语本作: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有些学者曾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引申出 “平均主义” 的分配学说,这是一种误解。孔子说,诸侯卿大夫,即 “有国有家者”,不患财富贫乏,而患政治不均平;不患土地人口之寡少,而患不能安民。这里所谓 “均”,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谓的 “平均”,而是 “均平”,朱熹认为指 “各得其分”,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公正”。儒家一贯主张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 “平均天下” 之道,是在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守其分,而不是 “吃大锅饭”。将 “均贫富” 变为一种 “打土豪,分田地” 的观念甚至行动的,是古代农民起义。北宋初期王小波在四川聚众起义,就宣布说: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这实际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基本口号。尽管贫富不均是古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和人心的失衡,却是革命爆发的原因,“均贫富”便成为最能鼓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近代太平天国颁布的 《天朝田亩制度》就是这种 “均贫富” 思想的集中体现: “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这当然是乌托邦,但对处于贫困线下的大众来说,却具有巨大的魅力。儒家 “均贫富” 讲的是 “均平” 或“公正”,是治国安民的学说; 农民起义 “均贫富” 讲的是劫富济贫,是暴力革命的口号。今人多将两者混为一谈,以为 “平均主义” 是中国人的 “集体意识”,“吃大锅饭” 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甚至以此来解释中国经济文化何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都是误读古人。 均贫富是我国历史上要求公平分配社会财富、消灭贫富悬殊的一种经济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一些思想家就开始重视贫富不均的现象,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齐国名政治家晏婴曾指出:“(古时圣君)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即君主要根据贫人和富人的负担能力,合理征收赋税,使他们的贫富差距不至于太大。稍后的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可见,春秋时均贫富就已不是个别人的观点了。虽然孔子并不主张在全社会范围内均贫富,他只是希望在维持等级制度的前提下使各阶层内部财富均等,但后世往往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来证明均贫富的合理性。战国时商鞅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商君书?说民》)。他从强国的目的出发,主张缩小贫富差别,而采用的手段则是“刑”和“赏”。此外,《管子》中也有均贫富的主张。“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国蓄》)。《管子》作者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论述均贫富的必要性,但其实现办法则侧重于经济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主张利用价格政策达到“富而能夺,贫而能予”(《管子?揆度》)的状态。可见,无论是晏婴、孔子,还是商鞅、《管子》,都把均贫富看作是治国的方略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实际上,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也确实采取了一些具体“均贫富”措施,如汉代的“限田”、北魏至唐的“均田”等等。另外如均辅、平准、平粜、平赋等,也体现了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 但真正意义上的“均贫富”,即平均分配全社会财富的主张,是由农民起义领袖喊出来的。他们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贫穷和政治上的卑贱,要求实行彻底的均贫富。早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就在《太平经》中指出了富人“积财亿万”,是“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反映了他反对贫富悬殊的立场。两宋以后,农民起义领袖把“均贫富”作为鲜明的战斗口号,用来感召人民起来革命。北宋王小波在四川起义时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宋史?樊知古传》)。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完整地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三朝北盟会编》卷137)的口号。在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更详细地描述了均贫富的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均贫富的要求和愿望。 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和经济思想。春秋末年,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反对苛政。后常有人将其引伸为贫富不可太悬殊,以缓和社会矛盾。宋朝始,安民运动把“均贫富”作为革命斗争的纲领。如北宋王小波起义,近代洪秀全进一步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农民的“均贫富”思想,反映了他们对财产权的要求和反对封建剥削的朴素的平均意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