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埙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因多为陶土烧制而成,亦称陶埙。据研究它可能源自古人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拟鸟禽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后因制陶工艺的出现,陶制工具逐步代替石制工具,发展为陶埙。在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土类乐器即指埙。其形状有球形、管形、鱼形与梨形。传统埙的形制多为圆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空腹、顶端开有吹孔,两侧开有指孔。演奏时将口抵吹孔,两手持埙按指,吹气灌满埙腔而发音。由于制作材料的独特,埙的音色低沉苍劲,醇厚优美,很有特色。近年来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有1音孔埙,山西与甘肃也出土了距今67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2音孔和3音孔埙。而河南出土的殷代陶埙,已发展为5孔,据测定,几乎已能完成一个八度内半音级进的演奏。陶埙音孔的增加,反映出先民音阶观念的逐步清晰,它们所显示的音高、音程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音响资料。 殷以后的1000多年中,埙没有得到发展。汉代才出现了6音孔埙,直到清代亦无突破。迄今仅存的一本埙谱为光绪十四年(1888)吴浔源编的《棠湖埙谱》。从本世纪初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不少专家对埙进行了改革和研制,使其在保持自己独特音色的同时,扩展了音域、建全了半音,并调整了指孔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人体生理特点。今天的陶埙已经成为一件其它乐器所无法代替的、获得中外听众青睐的乐器。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有八音,埙为其一,属于土类。多用陶土制作,亦 有 用 石、骨、象牙所制者。其形似禽卵,上 小 下大,中空,最早仅有一孔、三孔,后增至六孔。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三孔,上二下一,呈三角形。后面二孔,并列。大埙如鹅蛋,其声合于黄钟、大吕;小埙如鸡蛋,其声合于太簇、夹钟。此为自周代所传之古埙,历代沿用之。到宋代,又出现七孔埙及八孔埙。七孔埙为上一孔、前四孔、后二孔,以应七音,诸孔皆合为黄钟之声,皆开则为应钟之声,至清代尚行用之。八孔埙为上一孔,前五孔、后二孔,宋代太乐用之,并用黄漆涂饰,以应土色。明代复用六孔埙,涂以黑漆,饰以金云龙纹,十分精致。古人云: “埙为德音”,故多用于演奏雅乐。常与过一起合奏,《诗经》遂有“伯氏吹埙,仲氏吹过”之说,比喻其配合密切。 埙――骨埙 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又写作“?”。也有称为“陶埙”的,因初为陶制,后来也有用石、骨等制成。埙早在六七千年前即已在古代先民中流行。埙有筒形,椭圆形和球形等多种形制。亦可分为一孔埙,两孔埙和三孔埙等,从河南辉县玻璃阁出土的殷代陶埙上可以看到,那时的埙已有六个孔(一个吹孔五个音孔),可以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至汉代出现了七孔埙。埙在古代多用于雅乐、颂乐及其他宫廷音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音乐工作者又先后研制出了九孔埙和十孔埙,并在演出中获得很好的音乐效果。 回族民间乐器。俗称哇呜或泥箫, 是用粘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成中空的扁豆形、牛头形、鸡蛋形, 并扎一吹口和几个小孔。吹奏时需要放孔、压孔。音域在五度以内, 音阶排列为1 2 34 5, 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取材方便, 制作简单。一般由男子吹 “埙”, 女子弹 “口弦”, 配合演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