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督教徒葬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督教徒葬俗分类:【中国民俗】 近代以来,天主教和新教在福建迅速传播。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省有大小教堂1200多座,信徒10多万人。基督教徒的葬礼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土葬习俗有许多差异。教徒临终,要向牧师忏悔,以便在牧师的帮助下,死后进入天堂。牧师轮流在垂危病人床前低声诵念《圣经》的有关段落,劝慰病人坚定信念,安然接受上帝的召唤,返回天国。命终前后,移铺、报丧、吊唁、小殓、大殓等,与传统丧俗略同,但不点床尾灯、不供床头饭、不乞水、不祭奠,不设木主等。灵堂的布置充满基督教色彩,遗像旁的挽联按基督教教义拟就,灵床周围环绕纸花,女性教徒头上插满香火花,水被为白色,上面绣有“十”字图案,牧师、长老和教友环绕灵床,吟唱圣诗中有关丧亡的诗章,内容大意是:“咱人本是主创造,有病有死不烦恼;身体虽然经过死,总是灵魂永存在。咱人信主天空空,灵魂升天有希望;与主同住快乐所,永远享福免受苦。”入殓前,牧师还主持祈祷仪式,选读有关信徒蒙召回天堂的经文,慰勉丧家节哀,笃信耶稣。如选读《约翰?福音》11章25节:“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祈祷之后,由牧师主持入殓仪式。按照教规,众人只诵祈祷文而不必举哀。 基督教徒的殡葬仪俗一般比较简朴而庄重。由于逝者魂归天国,所以不设木主,也不举行汉族民间的各种祭奠仪式。在城市,基督教出殡仪式略如火葬,而乡村则略如土葬,也有铭旗、花圈、挽轴、乐队等,不同的是横幛上大多写有“某某教会信徒某某出殡仪式”,铭旗上大多写有“我信罪无赦”之类的基督教教义。乐队多用西乐,有特定的哀悼乐章,队伍中还有若干名插有双翅的儿童扮演安琪儿。棺材头部画有十字架图案。丧服或白或黑不限,但一般只用一色。送葬教友臂缠黑纱或胸佩徽章,葬礼由牧师、传道士或教会长老主持。教徒的坟墓也多模仿西方墓制,一般都有十字架标志。在一些城市还设有基督教徒公墓,如福州马鞍山即有。葬礼之后,一行人安静返回,由丧家招待面食或便饭,不再有其他仪式。葬后,正统礼俗是每年春、秋二祭,春天在复活节或复活节的第二天上坟。秋天在10月份的第二个礼拜日上坟。第一次上坟要穿白戴孝。近现代一些信徒也有按广大民间清明上坟的传统习俗进行祭祀,且不穿白戴孝。其间有些信徒还仿效做七习俗,这显然是受汉族传统丧俗的影响。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