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米为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米为主

分类:【中国民俗】

大米和淡水鱼鲜是湖南人饮食中最重要的主、副食原料。在广大农村,常常早餐是大米粥、中晚餐是大米饭。有些农户在青黄不接时,用“两干一稀”(晚餐吃稀饭)、“两稀一干”(中餐吃干饭)来节省主粮。大米产量大、食用广,加工方法也很多,除了常见的大米粥、饭等主食外,还可制成米发糕、米豆丝、米粉丝、米粑粑、泡米花,以及用糯米制成汤团、年糕、糍粑、粽子、凉糕、甜酒等小吃品种。还可用大米做菜,如米粉蒸肉;做酸鱼肉也少不得米粉。

苗族的主食由本地所产而定,生产稻谷的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生产玉米、粟谷、荞麦的山区以杂粮为主。在清代,苗家“日食两餐,春夏三餐”,现在农村苗族大多仍旧如此。春夏日长农忙,苗家也只在早晚煮饭,中午吃的是早餐留下来的冷饭冷菜。在古时,苗家若需出门,就把粮食磨细拌和蒿菜做成糍粑,路上就山泉而食。

苗族和汉族在主食的食用上大不相同,在乾嘉起义平定以前,苗族还未曾使用灶,仍在火塘中用铸铁三脚架支撑铸铁鼎锅煮饭食。那时的饭多煮成粥状。煮好后,把鼎锅取下来放在火塘中靠碗柜的那一角,由家里最年长的妇女看管。开饭时,大家把碗递给她,由她分发,即使添饭,也得由她来盛。乾嘉起义前,以此识别苗汉。

瑶族的主食除少数是自己种的红薯、包谷、芋头、小米、子、大米外,其他则是蕨根、芭蕉蔸、马蹄蔸、野苋菜、苦菜公等。瑶族所需油盐要用茶叶、棕片、蜜糖、药材和杉板等土特产品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汉区越场去换取。瑶民过去缺油少盐,吃不放油的红锅菜、喝淡水汤是常事。

瑶民的传统炊具极其简陋,大多以竹木代之。上山劳作时,瑶民用竹筒盛饭、装水,家中用水有些用竹木做枧将山上泉水或小溪水引过来。瑶民家家都有火塘,用泥筑成灶。此种灶高1米左右,上挖3孔(有的2孔),1孔放小铁锅,煮菜用;1孔放大锅,烧水煮潲用;中间1小孔放鼎锅烧开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主食方面一般以大米为主,兼食杂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瑶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主食均以大米为主。有些瑶寨用上了井水和自来水,烧饭改用节柴灶和沼气。炊具多用铁锅、鼎锅、锑锅、搪瓷器皿,有些家庭还用上了高压锅和电饭锅。

侗族的饭食以“侗禾糯”为主,这是一种不能开镰,专用摘禾刀来摘取的糯谷品种,耐肥、耐寒,不生稻瘟病。又因谷壳芒刺长,野猪和麻雀都不吃,很适合于山区栽种。侗禾糯蒸熟后不散不粘,放在瓜钵里保存,气味香醇,柔软可口,适宜于抟成饭团携带出门,对上山劳动及远行的人来说,十分方便。吃时也常以手抟之,故“吃抟饭”的专用名词也就成了侗家饮食中的又一特色。用糯米饭打制的糍粑清香爽口,既是节日的食品,也是馈赠的礼品。做侗粑非常讲究,一定要用“侗禾糯”打制,工艺细致,做出来的侗粑可以扯数尺长而不断。侗粑品种很多,除白色粑粑外,还能做出各种颜色:红色粑粑是加苏木汁打制的,黑色粑粑是用杨桐叶取汁打制的,黄色粑粑是用黄粟糯打制的,绿色粑粑是加蒿菜打制的。此外,还有带馅的豆沙粑粑、枣泥粑粑等,香甜可口。

侗家正月来客要吃“过桥肉”,即将猪头肉煮熟,切成长条,盖过装菜碗口。在酒席上,主人将长条猪头肉敬献给客人,客人非吃不可。

吃抓饭是侗族饮食习俗,流传于湘南侗族地区。侗族饮食以糯米饭为上品。入席前,人人净手,待饮酒之时,主人端来煮好的糯米饭置于桌旁,各人用手抓起,捏成团吃,又名“吃糯团饭”。这种饭软而不腻。侗族俗语云:“吃的糯团饭,送的鲤鱼酸。”

白族人民以大米、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日食三餐,冬天也有食两餐的。喜酸、辣味,也喜饮茶。山区居民更为突出,凡客人来访,都用一碗三蛋茶款待,即一碗茶内放三个鸡蛋,客人必须吃完,否则就认为是对主人不尊重。婚丧喜庆,过年过节,家来贵客,以大鱼大肉设宴,以自制土酒款待。

回民以大米、面粉为主粮,以玉米、高粱、红薯、豆类为杂粮。肉类以牛、羊、鸡、鸭、鹅、鱼、虾为主,不食猪肉。食油有茶油、菜油、花生油等。

回族人民好客,每当客人至家,要以好茶叶沏茶,摆上数盘油炸食品、糕点、果品,或做一碗红糖荷包蛋招待。家宴时,席上除鸡、鱼外,以炒、烧、炖牛肉和用香料、盐、茶煮蛋为上菜,色香味俱佳。席间,主人殷勤地为客人敬菜和添饭,客人不能推辞,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

壮族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蔬菜和猪、牛、鸡、鸭、鹅肉为副食,喜欢吃糯米饭。壮民把鸡、鸭、鹅蛋煮熟后,染上黄、黑、紫、红、绿五种颜色,作为节日食品。小孩常挂一串“五色蛋”于胸前玩耍;青年男女则以“五色蛋”在歌节时“碰蛋”,寻找对偶。

糍粑是湖南多民族共同喜爱的食品。春节前夕,汉、土家、苗、侗、瑶等族都兴打糍粑(又称“年粑”)。制作时,选以优质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即装入缸内或木桶内掺水泡一夜,第二天便可上灶大火蒸熟,舀出后,倒入岩粑槽内(也有木粑槽),由两个有力气的男人手持木质粑槌,一上一下轮流对打。糯米黏性大,捣时极费力,冬季也会汗流浃背。打好后,把糯米团挖出来,放在抹了蜡油的干净桌面上,由妇女以双手捏成一个个的圆形坨坨,交叉摆整齐,再把木板翻压下来,就压成了又扁又圆的糯米糍粑。宁远、蓝山、新田等地逢年过节时将糍粑做成菜碗大小、2分左右厚的圆形粑粑,干硬后,其色白如玉,其形如满月,故名“月亮糍糍”。倘若送人,则在糍粑中心点上红色,以示喜庆。正月拜年时,糍粑是必备的礼物;祭祀祖先,也要摆上几个粑粑。不少人家从腊月到来年春插,早餐几乎全吃粑粑。有拌菜煮的,叫“菜粑粑”,有的放糖吃,叫“糖粑粑”,有的煮在甜酒里吃,叫“甜酒粑粑”。这种食品干硬之后,浸于水中并经常换水,保存期可逾月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