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藤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藤峡分类:【传统文化】 在桂平县西北的黔江下游,武宣县勒马至桂平县弩滩之间。据传,这里原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以供人渡江,故名。这里北通罗渌三峒、紫荆、罗运筹三十六 场,南达龙山、八寨。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四面崇山峻岭,绵亘数百里。岩洞数以百计,尤以仙人阁、九层楼、三妹洞为险要,是明代大藤峡瑶、汉、壮各族农民起义活动的中心。明王朝先后派重兵镇压,并改名为断藤峡,在崖壁刻“敕赐永通峡”大字。 位于市西北,黔江下游。峡长约40公里,广西最雄伟V形峡谷。传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后因防山寇,砍断大藤,改名断藤峡。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曾赞其“两岸山势高耸,时有石峰悬峙”。清人柯疆《断藤峡》咏道:“嶙峋乱石梗中流,老干长藤称险绝。鸟道羊肠通虎窟,千峰万峰如戟列。”而九层楼、仙人阁、三妹洞尤险,为明代瑶、壮、汉民起义活动中心,明王朝百余年曾先后派韩雍、陈钧、王守仁重兵镇压,今尚见明武宗手书刻于崖壁。 明时瑶族聚居地。从广西武宣勒马至桂平弩滩长约一百二十余里的峡谷地带。据载,在弩滩上溯五里处的渌水冲,原有一大藤横卧江面,为居住于峡谷两岸瑶族的交通要道,故称大藤峡。以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包括武宣、象州、蒙山、桂平、平南、藤县、荔浦等县之间周围约六百里的大山区。黔水流贯其中,江面狭窄,滩多流急,两岸奇峰峭壁,地势险要,为两广交通咽喉。明中叶,曾爆发延续近一百年之久的 * 大藤峡瑶民起义,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成化二年(1466),明将韩雍率兵镇压起义,砍断大藤,改名“断藤峡”。正德三年(1508),两广总督陈金与当地瑶族订约,凡入峡船只,向当地瑶民缴纳食盐、瓦器等物,即可放行,故又改名永通峡。不久水道堵塞,复称大藤峡。 位于广西黔江下游的桂平县境内,相传昔有大藤横架南北两岸而得名。峡以横石矶为始,弩滩为末,全长约四十公里。峡内滩险流急,群山对峙,峰峦奇诡。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泛舟过大藤峡,对其山势、水流、名胜均有精彩描述。明成化年间,这里爆发了大规模的瑶民起义,起义军坚持斗争长达200多年。九层楼、仙人阁、三妹洞均是当年之古战场,至今于九层楼上尚可寻觅到起义军构筑的城堡、水井及用来投击敌人之成堆石块。 瑶族著名古迹之一。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下游桂平县城西北部。相传在很久以前,大藤峡南端桂平弩滩的浔江上,有根粗如谷斗般的山藤横跨江峡两岸。《寻江府志》:“横亘如斗大藤,干老而中空,势如徒扛,瑶人攀援渡江,往来其间”,大藤峡因此而得名。14世纪初,大藤峡山区已成为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这里曾经爆发瑶族人民反抗斗争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据民间传说,起义领袖侯大苟具有呼唤大藤的法宝,他念几句咒语、吹几声号角便可使大藤沉入江底或浮出水面。侯大苟利用他的法宝曾使无数镇压起义的官兵葬身江底。官兵多次企图砍断大藤,但无奈大藤被砍之后可在瞬间复原,只能与起义军隔江相望。后来起义军中有人走漏了呼唤大藤的秘诀,官兵首领韩雍得知后,派了几个官兵,在大藤上泼上狗血,然后用大锯将大藤锯断。大藤峡起义遭到镇压,侯大苟英勇牺牲。韩雍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明正德年间两广都御史陈金为麻痹瑶族人民,采取怀柔政策,与瑶民“议和”,在悬崖峭壁上镌刻“永通峡”三个大字,改“断藤峡”为“永通峡”。瑶族人民并未上当,而是掀起了一场更大的起义,使大藤峡又回到了起义军手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