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下为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下为公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先哲关于未来社会的道德理想。语出《礼记?礼运》对古代五帝时“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安居乐业。“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仅凝结着作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设计和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此后,历两千多年来,“天下为公”作为“大同世界”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并为许多进步思想家所阐释。王符提出:“天以民为心”(《本政》),“为国者”应“以富民为本”(《务本》)。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是故“尊高年”,“慈孤弱”(《正蒙?乾称》)。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到了近代中国,“天下为公”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并成为思想家倡导革命的共同旗帜。洪秀全提出:“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原道觉世训》)。并力图在《天朝田亩制度》等政策中付诸实践,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处处平均,人人饱暖”。康有为作《礼运注》、《大同书》,提出:“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主张“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大同书》)孙中山赋予“天下为公”以明确的“民生主义”的近代的内容,提出“平均地权”,“人民作主”;“节制资本”,“贫富均等”;资产“国有”,国民“共享其利”(《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以“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军人精神教育》)。孙中山还明确指出:“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致犬养毅书》)总之,“天下为公”作为美好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曾激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终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