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坛

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正阳门外,永定门大街路东。1420年 (明永乐十八年) 创建。是明、清两代皇帝祈祷丰年,祭祀上天的地方。原名天地坛。1530年 (嘉靖九年) 立四郊分祀之制,1534年 (嘉靖十三年) 改为天坛。主要建筑分两组,由圜丘和祈年殿组成,天坛围墙北圆南方,以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为鎏金宝顶三重檐建筑,高38米,直径30米。中央有四柱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12根,分别代表12时辰和12个月。圜丘为汉白玉构成的石坛,其北有著名的回音壁。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我国现存最大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处。在今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东侧。始创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1534)因立四郊分祀之制,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年间曾予修建。坛占地270万平方米,墙垣两重,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祈谷坛)在同一南北轴线上,其间以墙相隔,以宽30米砖砌大道相连。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圆形3层,各层栏板望柱、台阶台面、外围扇形石均作阳数(九及九的倍数,亦称“天数”),冬至日祭天处。后为存放祭祀神牌位之皇穹宇,其圆墙俗称回音壁。祈年殿原为长方形,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三层圆形,名大享殿。清光绪十五年(1889)被雷火焚毁,次年重建。正月、孟夏祭天、祈谷处。鎏金宝顶三重檐,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圈柱子两排各12根,代表12时辰12个月。坛内另有皇乾殿、神厨、宰牲亭、72间长廊、斋宫等相应建筑。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之场所。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

天坛的整个建筑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达280公顷。外墙南北1650米,东西1725米,内墙南北1243米,东西1046米。围墙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为正角,这是为了附会“天圆地方”之说而设计的。坛内主要建筑分三组,在中轴线上北端为祈谷的祈年殿,南端至皇穹宇及圜丘,中央连以359米长的砖砌高甬道,通称“丹陛桥”。在第二重墙西门内南侧有皇帝祭前斋戒时居住的斋宫。斋宫的规模很大,有护城河、围廊和大殿。

天坛在中轴线的最南端又叫圜丘,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等。这是由汉白玉石砌成的圆形带栏杆的石坛,圆坛院的四周有矮墙,墙上用青色琉璃砖砌成,与白色天坛相配,非常纯清清高。中国古代认为天是阳性,又以奇数为“阳数”,因此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如三、五、九等以代表天,象征着同天的联系。坛外有矮围墙两重内圆外方,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坛南有柴炉、瘗坎(毛血池)等。

在天坛北面是皇穹宇,是放祭天所用“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它是一座圆形单檐攒尖蓝琉璃瓦顶的建筑,殿内有八根内柱,上部挑出溜金斗拱承圆形天花,宛如伞盖,外形简洁雅致,内部构架精巧,东西各有配庑五间,是放圜丘祭祀的神牌的地方。正殿及东西配庑四周有环形围墙,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俗称回音壁。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半部,是皇帝每年正月举行祈谷礼的地方,殿建在三层大理石雕刻着龙凤云的巨大石坛上,这坛为祈谷坛。坛面青砖铺地,祈年殿建在中央,四面设门,上覆三重檐蓝琉璃瓦攒尖顶,总高约38米,殿平面圆形,周围十二柱支起下层檐,在下层檐之内又用十二根金柱支起中层檐,中层檐之内用四根井口柱支起上层檐,这四根井口柱高19.2米。以十二根金柱承柱间架弧形阑额,每额上立两根瓜柱,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藻井满面贴金,庄严华贵,藻井之下为溜金斗拱,青绿彩画,此殿结构雄伟,构架精巧。

整个天坛最主要是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圜丘、祈年殿都采用圆形蓝青色琉璃瓦,阳数的坛层尺寸,以精巧艺术尺度使建筑物有一种崇高无比的感觉,是一座极富表现力的建筑。

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祷丰年的处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明代天子合祭天地于此。嘉靖年间议天地分祭,后在北郊建地坛,此处就称为天坛。天坛分南坛与北坛两部分,南坛围墙为方形,北坛围墙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南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 北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是天子冬至日祭天坛

。坛呈圆形,二层,坛面铺以青石,中心为圆形,外围皆为扇形,栏板和望柱都是以汉白玉雕成,雕凿精细。坛外有矮围墙两重; 内重圆形,外重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棂星门一座。南坛的另一重要建筑是皇穹宇,是供放圜丘祭天所用的 “皇天上帝”神牌的处所。正殿为圆形,攒尖屋顶上覆砌蓝色琉璃瓦,单檐,上有鎏金宝顶。左右有配庑各五间。外有围墙,内壁异常光滑,可传递声音,故称“回音壁”。北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殿呈圆形,三层檐攒顶,上覆蓝色琉璃瓦,最高处置鎏金宝顶。殿中央四根“龙井柱”代表四季,外围两排有柱十二根,代表十二个月与十二个时辰。殿内四围不用墙壁,全部为隔扇门,殿顶有彩绘。殿高三十八米,直径三十米。殿内不用大梁长檩,而用二十八根巨大木柱与互相衔接的枋、?、桷、

来支撑, 可谓巧夺天工。祈年殿西南有斋宫,是天子祭天时斋戒住宿的地方。斋宫有正殿五间,为砖石拱券结构,即所谓“无梁殿”。殿的前面有两个亭台; 后面有五间寝殿。外围有双重 “御沟”,御沟间有160余间回廓。天坛总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坛内古柏参天,气氛庄严肃穆,建筑造型异常优美,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祭祀建筑群。今位于北京永定门内东侧。

天坛祈年殿

位于北京城南,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历代都有维修,是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占地273万平方米,分为内、外坛,两重垣墙均南方北圆,象征天地,主要建筑自南至北有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各殿之间用高出地面4米的宽阔“神道”相联。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殿堂,高38米,直径30米,无一砖一石,全靠中间4根“龙井柱”和内外各12根木柱支撑,分别代表四季、月份时辰和节气。整个大殿由3层汉白玉石基相托,庄严典雅。祈年殿南面的皇穹宇,是存放祭祀神牌位的殿堂。其外圆形的水磨砖围墙,便是有名的“回音壁”。因声波的波长比围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束状沿光滑墙面有规则地连续反射,故人可在墙内两端对话。又因为声波折射的距离不同,所以殿前御路上还有一块“三音石”。皇穹宇南边是一座巨大的3层白石圆坛,名圜丘。所用建筑材料均为9或9的倍数。站在中心太极石上说话,能有很大回音,天坛自1925年辟为公园以来,添建不少亭榭,并配以游廊草坪、花卉等,成为一处别致的园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处。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合祀“皇天后土”。嘉靖九年(1530)立四郊分祀之制,即于京城南、北、东、西建坛,分祀天、地、日、月。嘉靖十三年(1534)始称此处为天坛。占地273公顷,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分内坛和外坛,有两重坛墙围隔,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四周古柏森森,烘托出祭天的神秘肃穆气氛。内坛平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环绕坛周半圆半方的围墙俗称天地墙。主要建筑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各有门墙相隔,由一条长360米、宽30米海墁大道连成整体,大道高2.5米,称为丹陛桥。北部的祈年殿为祈谷处,每年正月上辛日在此举行祀谷礼,祈祷五谷丰登;南部的圜丘坛为祭天处,四月吉日和冬至日分别在此举行祈求膏雨的雩礼和禀告丰收的告祀礼。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至十八年建成。嘉靖年间改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遭雷火后重建。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为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大殿结构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支承。殿顶九龙藻井,极为精美,4根龙井柱高19.2米,代表四季,外围金柱、檐柱各12根,分别代表12月和12时辰。大殿台基为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以石栏环围,总面积5900平方米。远望建筑宝顶,高耸云际,气势巍峨。圜丘坛为祭天主要场所,又称祭天坛。坛面中心有一圆形石板,称太极石,为听回音处。圜丘北之皇穹宇,为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处,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原为重檐绿瓦,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改为单檐圆亭式殿堂,高19.02米,直径15.6米,鎏金宝顶,碧蓝琉璃瓦,由八根金柱和七根檐柱承托,殿内七踩斗?支成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为古建筑中所罕见。殿外有高3.72米、周长193米的圆形围墙,俗称“回音壁”,为著名奇观。中轴线西侧的西天门内,有原为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处,外围两重“御沟”,四周回廊163间,正殿月台上有手持斋戒牌的铜人,相传仿唐代名相魏徵形象铸造。东北隅有七十二廊和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此外尚有神库、神厨、神乐署、宰牲亭等附属建筑,以及九龙柏、七星石等古迹。天坛先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破坏,后重修,现辟为公园。天坛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奇特,装饰瑰丽,为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建筑。在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为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273万平方米。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嘉靖十三年(1534)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时都曾重修改建。坛分内外二坛,有垣墙两重,垣墙北面呈半圆形,南面为方形,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坛内主要建筑分南北两组,北为祈年殿、皇乾殿,南为皇穹宇(回音壁)、圜丘坛。两组建筑均建在南北纵轴线上,其间由一条高出地面4米,宽30米,长360米的丹陛桥(又称神道)连为一体。大道两旁遍植柏树,古木参天,造成森严肃穆的气氛。天坛的代表建筑祈年殿为一座三层圆形屋檐,深蓝色琉璃瓦大殿,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围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分别代表十二个月或十二个时辰。三层汉白玉石台基,兰色琉璃瓦顶,殿高38米,直径30米,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珍贵遗产,蜚声海内外。圜丘坛为三层汉白玉石坛,其所铺石板、砌的石台阶,以及竖立的石栏杆的数目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用以象征“天”。其北为皇穹宇,著名的“回音壁”就在此。天坛是我国现存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现辟为公园,新建许多景点,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公园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