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伯首居地不在梅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伯首居地不在梅李分类:【地域文化】 如果说“吴为周后”是一椿历史公案的话,那么,在传统研究中,太伯首居之地“梅李”之事,也是个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其争论的焦点是:有好几个梅李,太伯到底是那个呢?另外,太伯、仲雍出奔到吴地,首居之地是否在梅李?对于首次落脚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先秦诸著述中,没有明确的地点,司马迁说得也十分笼统,只有在《汉书?地理志》中,才指出是在吴县梅李聚,后又有人说在无锡梅李村。无锡梅李村也好,吴县梅李聚(墟)也好,两地相距极近,而同在太湖边上。所以,传统研究认为太伯到东吴之后,首居之地是在太湖地区。自本世纪30年代起,对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到了80年代,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对此提出的新论点就更多了。 如陆九 研究了宜侯矢簋之后说:“太伯、仲雍奔荆蛮的地点,可以说得具体一点。即在宁镇山脉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范围内的宁镇地带。”同时对传统研究中所指之梅李,他认为:“春秋前还不能称之为吴国,只能是太伯仲雍的封地――句吴,所以《史记?索隐》中说:‘吴起名于太伯,以前未有吴号’,至于相传太伯、仲雍墓在梅里和虞山的问题,这是不难解决的。在苏南土墩墓中迁葬和二次葬是常见的习俗,到春秋时建立吴国以后,将他们的祖先太伯、仲雍迁至梅里或虞山是完全可能的。”他认为在梅李的太伯墓和在虞山的仲雍墓,是他们的子孙从宁镇山区迁来这里,是第二次安葬的。还有的学者认为,出土宜侯矢簋的镇江至丹徒一带是太伯、仲雍始居之地。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并写出了多篇论文论之。笔者认为,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在商代宁镇地区的文化受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很深,而且在宁镇边缘地区又发现有商时代的器物出土,可以断定,这一地区在商代、初周时期是有交往的。而宁镇地区地处太湖的北缘,亦为山区地带,与当时生活在太湖东南的越人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这一地理条件,也是太伯、仲雍能在宁镇地区立足的重要保证之一。在《世本》中,也有“孰姑徙句吴”的记载。孰姑即寿梦,同时又有“诸樊徙吴”之说。这就是说,太伯奔到宁镇山区自封为“句吴”之后,到周章时始称王,到寿梦时才称霸,才开始东迁,即史籍中的“孰姑徙句吴”。此后,寿梦之子诸樊继续东进,到阖闾时正式定都苏州。这也可以证明太伯、仲雍在梅李与虞山之墓为二次安葬之墓,是能成立的。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也是符合自诩为“蛮夷”,“从以推髻为俗”的寿梦及其当时吴人风俗习惯的。 如前所述,自战国时代起,“迁国”是常事,周时继承了这一遗风。所谓“迁国”,就是“迁城”。太伯为周之后裔,对“迁国”即“迁城”之举是极为熟习的。这一传统,理所当然会被其后人所接受。自在宁镇地区立足之后,经仲雍及其子孙几代人的努力,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到了寿梦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在古代,宁镇地区是荆蛮人的聚集之地,而太湖地区为古越族人的集居之处。吴向东、向太湖地区扩展势力,显然吴的实力强于太湖周围的越人。吴向东扩张,现在已被考古所证实。如50年代在镇江市丹徙大港烟墩山西周墓葬中出的“宜侯矢簋”,考古专家唐兰先生认为它是:“吴国最早的铜器,而宜是在吴地发现的。”这一发现,也证实吴的早期都邑是在宁镇地区。至于丹徙是不是周太伯最初立足之地,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于这一历史悬案,当代的一些研究者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缺乏实证材料,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自寿梦称王之后,向东扩展的速度加快,到了阖闾时代,在楚将伍子胥的扶助下,才正式定都苏州。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