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宰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①相传商代始置,为王室总管,掌王室家务及家奴;周代名冢宰,亦称太宰,居六卿之首,辅佐帝王治理国政,见《周礼?天官冢宰》。春秋时诸侯列国亦设太宰,省称宰。 如吴国以伯 为太宰,执掌国政;齐国“使鲍叔为宰”。《国语?齐语》注:“宰,太宰。”秦、汉两代及三国不设此官。晋代初年以太师为三公之首,因避司马师讳,改称太宰,非周代冢宰之任。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1人。隋、唐两代无此官。宋徽宗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旋复旧。明、清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参见“冢宰”。②掌膳食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有?太宰、太祝令丞。”颜师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古代官名。亦称“大宰”、“冢宰”。①西周始置,由殷商之“宰”发展而来,为朝庭百官之长。负有总掌“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治理朝政之责,同时代表周天子考绩诸侯、百官,依“八法”(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法、官刑、官计)整治官府。《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郡吏之治而诛赏之。”“大宰”即为“太宰”,古代“大”与“太”相通。太宰之职,多由师保兼任,周公、召公均曾任此职。②春秋时期,掌诸侯国国君内廷事务的总管。楚、鲁、宋等国设“少宰”或“左宰”为其副职。以后职权日重,为列国掌国政者,为政府百官之长。春秋中叶后渐让位于“相”。西汉末,王莽加官“宰衡”,合周公曾任之太宰,伊尹曾任之阿衡而名之。③晋避司马师之讳,改太师为太宰,与太傅、太保同为三公,职掌不同于前代。北周亦置。④汉太常属官,有太宰令、丞等,分别秩六百石、四百石,掌国祭陈馔之具及宰工鼎俎之物。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⑤北宋徽宗时宰相。政和三年(1113年),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尚书右仆射为少宰,历12年余;宣和七年(1125年)又以太宰、少宰行正、副宰相之职。⑥吏部尚书别称。明清仿《周礼》古制,以太宰别称吏部尚书。 官名。又称冢宰。相传商始置。《周礼》列为天官之长,总领百官。周公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 (《左传》定公四年)。春秋、战国多沿置,为执政大臣。秦、汉、魏不复设。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与太傅、太保并为上公,常执朝政。东晋、南朝多用作赠官,安置元老重臣。皆一品。北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1人。隋、唐废置。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至钦宗靖康元年 (1126) 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明、清时亦用为吏部尚书之别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