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极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原始混沌之气。《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天地),两仪生四象(四时)。”此指宇宙本体,包括天地万物,其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各有不同解释。南宋朱熹以为:“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子语类》卷1),“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94)。明代王廷相则认为:“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元气“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极’。”

哲学名词,指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状态。《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指天的最高处。《庄子?大宗师》:“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或指天地的本体。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者,天地之太极也。”《道藏?太极先天之图》:“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周敦颐《太极图说》: “自无极而为太极。”把万物的本体“太极”看成从无形无象的“无极”产生出来,其“太极图”是采用道士修炼的先天图,吸取佛教的《阿黎耶识图》,参照陈抟的《无极图》而制造出来的天地万物生成图式。

系《易经?系辞传》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太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极”的本义是房屋的最高处,这里引伸为至高的东西。《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易》的宇宙生成图式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即说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四时,四时又产生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物(以八卦为象征)。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王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以太极为“无”,体现了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认为阴阳五行均自太极而来,并制定了“太极(无极)→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后世对太极的解释众说不一,但一般用来作本体论探讨。太极的符号见上图。

古人用以描述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太极” 一词最早见于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天地或阴阳),两仪生四象 (四季或日月星辰),四象生八卦。” 用西方哲学术语来说,“太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还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太极”是先哲给天地万物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状态”所起的一个名称,据唐代孔颖达说,太极指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类似现代天体物理学所说的 “超物质状态”。关于这一 “状态”,中国古人有多种猜测,或者说它是“无”,或者说它是 “有”,或者说它是 “元气”,或者说它是 “天理”,但都是一家之言,谁也说服不了谁。原因很简单: 谁都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过这种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的 “原始状态”。北宋周敦颐提出 “无极而太极” 的命题,也就是说,“太极” 就是“无极”,一方面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一方面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既是元始,又是无限,这就是先哲对宇宙本原及其属性的形而上的思考。周敦颐还提出无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以 “一动一静” 为其关键: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如果要寻根究底,“太极”如何会有 “一动一静”,这 “动静”之力从何而来,他只能回答:这是 “太极” 的本性。正如现代物理学将宇宙万物的运动归结为规律一样,这就是 “终极”,无法再追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先哲,无论对宇宙本原与宇宙生成模式作怎样的解释,说 “太极”是抽象的 “理” 也罢,说 “太极”是具体的 “气” 也罢,以及宇宙万物是 “太极” 一动一静的结果也罢,这里都没有 “上帝” 的介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自然的过程。

“太极”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是十一世纪以来儒家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此以前,“太极”就被认为是最初的那个“一”,从太极中发展出“阴阳”两仪,两仪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朱熹 (1130―1200年),最早将太极看作是绝对的,形而上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它的标志是一个由阴阳平分开来的圆形。中间的分界线如“S”状。在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在胎盘上就可以看见“太极图”。

太极生阴阳

太极也用于拳术中,这种拳术现在西方人也已知道。它的发明者有时候说是唐代的许宣平,更多的则说是张三丰。从十六世纪以来,人们在各种情况下习惯并运用这种拳术。

太极法似乎是后来从少林拳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演练者们都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秘密派别的成员。

宋代理学的重要范畴,渊源于《易传》。《易传?糸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宋代理学家发挥了《易传》中的这一思想,一般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原。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以太极为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状态,亦即万物的根源,但在太极之上加上无极,含有有生于无之意。邵雍说:“生天地之始,太极也”(《观物外篇》)。他以数说太极,提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分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又认为在人则“心为太极”(《心学》),在天地则“道为太极”。程朱派以理说太极。二程认为太极即道、理。“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易序》)。朱熹发挥二程的观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四)。太极为世界的本原,为一切事物之所以然。北宋张载则以气说太极,认为太极即气,气有阴阳,为包含对立的统一体。“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既反对周敦颐的虚生气说,又反对程颐以理为太极说。

中国易学和中国哲学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世哲学家运用这一范畴,都取其根极、本原之意,但具体解释不同。刘歆说:“太极,中央元气。”王充以“元气来分,浑沌为一”为太极。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太极。魏晋玄学用老庄学说解《易》,以虚无本体为太极。王弼以“一”为太极,“一”即无。北宋邵雍说:“心为太极”(《心学》)。南宋朱熹说:“所谓太极,亦曰理而已矣”(《楚辞集注》)。王廷相认为,太极即“太始浑沌清虚之气”(《太极辩》)。王夫之把太极确定为极大无限阴阳未分之元气,“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周易内传》卷五下)。在近代,“以太”概念传入中国后,孙中山又以太极作为以太的译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