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监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监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太监又称“中官”、“宦官”、“宦者”、“内侍”、“内臣”、“阉人”、“内竖”、“中贵人”等。即旧时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人充任。起源于奴隶社会。战国时赵国设宦者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宦官,归少府管理。西汉时袭秦制,设中常侍,一直到清代仍置宦官。太监的来源有三:一是民间幼童,通过买、骗、贡的形式,作去势手术后,加以训练而成;二是将犯罪的官吏或贵族施以宫刑,罚为太监;三是主动入宫廷当太监的。太监有高低贵贱之别、禄位尊卑之差。上层太监可作皇帝皇后的贴身内应,管理各部来文、奏事、传旨及玺宝及皇帝的冠袍带履及武备。下层的太监管理宫内设备、洒扫庭院、打更守夜,以及膳房、茶司、药房等,而且还要服侍高层的太监。太监的组织机构历代不断调整,但以明代最为庞大,其“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将宫廷内的政事、生活、皇帝起居包揽无馀。它们的名称如下: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局、司苑局。其中以司礼监权力最大,由于它有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的规定,因此暗中含有管辖其他各监、司、局等内监衙门的权力,因此它占突出的地位。正是因为明太监机构最完备,太监的职权也很大,所以多次出现太监专权,扰乱朝治的现象。因此清入关后,裁撤了二十四衙门,改由内务府掌管内廷事物。康熙十六年(1677),在内务府下设敬事房,又名宫殿监办事处,以加强对太监的管理。敬事房的首领称总管太监,其职责为管理宫中一切事务,如甄别、调补、赏罚宫内太监,承办内务府及各衙门来文,巡察关防、坐更、火烛,讨取外库钱粮,备修玉牒,察看各门关闭等。但职权比明代小,仅局限于内廷服役。皇宫对太监定有严格的宫规,如清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太监的行为准则作了详尽的规定:不准高声喧哗,不准手舞足蹈,遇主人问话要跪拜回奏,行路遇人要让路,不准宫中赌博,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吸食鸦片、不准偷钓鱼虾,不准掺杂争行,遇王公大臣进宫须起身恭立等等。对于轻度违犯者,责打后罚为苦力;重者责打后,交内务府慎刑司枷号一、二个月后发往边远地区,配给兵丁为奴,终身不得返回;对于严重违犯宫规者,甚至处以绞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