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虚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虚气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张载提出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的基本命题。“太虚”是张载用来表示物质性元气的本体形式的哲学范畴,它具有物质和空间总和的含义。张载认为:“太虚”不是虚无静寂的真空,而是充满着“气”这种极为细致,为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物质颗粒。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太虚就是元气。关于太虚、元气和万物的关系,张载认为太虚和万物都是元气的不同的运动状态,气的聚合状态就是万物,气的分散状态就是太虚,对于元气而言,只可有幽明之别,不能有有无之分。这就把本体和现象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他还揭露佛道唯心主义在物质世界以外寻求“虚空”本体,主张“有生于无”,必然造成“形自形,性自性”,即割裂本体与现象之统一的唯心主义观点。“太虚即气”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古代唯物论者所理解的“物质”一般都是可见可即的具体物质,而张载把不可见、不可即的太虚归诸物质概念以内,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正蒙?神化》)即是说,气无形而有象,气的基本特点是有运动有静止,有广度有深度。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对于物质实体所做的一种新解释,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种本质属性。

北宋张载理学用语。太虚一词语出《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及《黄帝内经》“太虚寥廓”,指广大的空间。张载予以新的解释,认为太虚乃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也是气之本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认为虚与气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虚与气是统一的。批判了道家的“虚能生气”、“有生于无”和佛教的“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的唯心主义观点,为气一元论安放了基石。对张载的这一论点,司马光认为“虚者物之府,气者生之户”,虚在气先,比气更根本。程颢则批评张载只说形而下者;程颐否认有太虚,主张只有理。而朱熹却主张太虚就是理。对太虚和气的关系的见解分歧,反映了宋代哲学中不同派别的斗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