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女真人的丧葬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女真人的丧葬习俗

分类:【中国民俗】

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大金国志》中载:女真人“其亲友死,则以刃?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其祀祭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 ‘烧饭’。”“送血泪”这是悼念亲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血泪交下,悲痛之至。女真人实行的是土葬,但不用葬具,这和黑水?砣的“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殓之具”的葬俗,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女真人有以人殉葬的野蛮习俗。用鞍马殉葬,反映了崇尚骑射的民族特点。“烧饭”这一祭祀习俗,显示了特殊的文化样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女真人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女真人的丧葬文化也发生了变异。金朝初期,女真人占领了辽、宋故地以后,极力推行女真文化。但由于和汉族人民长期相处,便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的影响,学用汉族语言文字。海陵王时,依辽宋旧制确立政治制度,又倡导汉文化,学作诗文,在女真贵族中,学习汉文化已渐成风。到金世宗时,从女真官员到各地与汉族杂居的猛安谋克民户,普遍地学习汉族文化,风习已成定势。金世宗曾对他的契丹族的大臣移剌子敬说:“亡辽不忘旧俗,朕以为是。海陵习学汉人风俗,是忘本也。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尽管金世宗强调“讲本朝之法”、“勿忘祖先艰难”,希望保存女真风习,但汉族文化对女真族的影响已是势不可挡。特别是后期提倡尊孔读经,学习汉语,使用汉族文字,允许和汉族通婚,这样在丧葬文化中也就明显地受到汉族的濡染了。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金墓的发掘整理,为我们考察女真人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实证。例如,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发掘一座金代大型贵族墓,墓葬在松花江南岸、阿什河东侧。这是一座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棺内葬有男女二人,是夫妻合葬墓,发掘时,男性胡须尚存,二人服饰华贵精美、色泽鲜艳、图案典雅,且完好无损。在二人头后置存墨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木牌。经专家考证,墓主人是完颜晏,他于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进拜太尉,卒于当年。由此可见,在金世宗时,女真贵族的葬俗就早已不是“死者埋之而无棺椁”了。

女真人的丧葬习俗虽然受到汉族的影响,但仍保存着特定的民族色彩。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载,在东北地区发现的金墓中,吉林扶余县的一座石椁墓,可能是早期女真贵族墓。石椁内有木棺,葬一人,腰部系金扣玉带和金环,近右手处有一件金丝套的贝壳饰品。随葬品全部为铁器,有斧、锤、凿、锉、钳、刀、钩、镟和锅等,还有一枚“开元通宝”钱。在黑龙江绥滨县发现的金墓分布在中兴古城西北、奥里米古城西北和永生三处,都是正隆、大定以后的墓葬。一般的竖穴土坑墓都较简单,随葬陶器多为生前实用品,装饰品也皆为石质或陶制。也有模仿宋墓“同坟而异葬”的双室积石墓。大型土坑墓有棺有椁,有的在棺底铺铁片银片,随葬品有金银玉饰,有宾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的瓷器。而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随葬品是玉或水晶做的“嘎拉哈”(羊骨)和桦皮桶。中兴古城的一座大墓中出有“郎(押)”石印一枚,说明墓主人是改用汉姓的女真族女奚烈氏。在葬俗方面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种火烧的葬法:将骨灰置于木棺中,在墓坑内燃火焚烧,然后再行掩埋。这种葬俗曾在渤海的墓葬中发现过,今又重见于金代胡里改路的墓葬中,说明这种葬俗在东北地区已延续了400多年。“嘎拉哈”是女真人的游戏竞技用具,其源于善养猪的历史传承;“桦皮桶”是山林文化的古俗遗留;火烧葬俗是对火的崇拜的反映。由上述资料可见,女真人的丧葬习俗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着和时代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变异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