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奶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奶酪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醍醐”、“乳酪”、“羊酪”、“牛酥酪”。是用鲜牛、羊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半凝固食品。我国蒙古、藏、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一种风味食品。由于其制法的不同,可分为干奶酪、生奶酪、熟奶酪三种:把鲜奶盛在盆、罐等容器中,等其发酵后,分离出的奶清便沉淀凝结,将凝结部分取出压制成的奶酪为“干奶酪”;用温火煮鲜奶,将其表面的凝乳捞出轧成块状,为生奶酪;将鲜奶煮沸冷却后,取奶皮子的凝乳制成的奶酪,为“熟奶酪”。将奶酪在未干前切成薄片晒干,这样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其味清凉可口,又有消暑作用,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藏族的奶食品之一。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多以牛奶制成,形状有方块、长条、颗粒等。于奶酪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提炼过酥油的脱脂乳制成的;另一种是未经提炼的纯牛奶制成的。其制作方法各地不一,一般是将鲜奶或脱脂乳放入瓷罐或木桶内,置于热处,使其发酵,然后再倒入锅内加热,煮成稠糊脱水,倒入模子里,半干后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再晒干即成。吃时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又名 “醍醐”、“乳酪”。流行于北京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牛奶加白糖用锅煮沸,晾凉后过滤,再加入江米酒,文火加热,使其发酵,然后盛入碗中冰镇,呈半凝固状即可。奶酪中如果加上核桃仁、杏仁、松子、葡萄干等果品,就叫果子奶酪。具有养神益寿的滋补作用。据传奶酪的制作方法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北京的。唐代诗人皮日休曾有诗称赞说: “雕胡饭熟醍醐软,不是高人不合尝” ,可见其由来甚久。到了清代,奶酪已成为皇亲贵族的主要冷饮食品。北京最有名的奶酪店是东风市场的丰盛公,开业于清末,现已与东来顺饭庄小吃部合并,仍保持了传统风味。 习惯上称之为“奶渣”,有甜、酸两种,用提炼过酥油的“达拉水”制作而成,有白、青两色,为西藏人的重要食品。尤其在边远地区,奶渣还是儿童的日常零食。在一些贫困的地方,每逢节日时成年人才拿出甜奶渣款待走亲串友的小孩,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食品。在西藏,人们不论居家还是外出,都喜欢食用它。西藏浪卡子县的奶渣最负盛名,有状若豆腐块和曲奇饼的两种。前者用羊毛线串起来,每串20个,在拉萨售价6元;后者盛于袋中。它们的表层都有一层天然白霜,看着新鲜,食之味美,购者络绎不绝。 烤奶酪(张鹰摄) 奶酪是奶茶铺的主要售卖品种,上市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每到灯节前后,时常听到门外一声吆喝:“喂,喝酪啊!”让人顿感春天气息。奶酪是牛奶加工凝冻而成的酪浆。其质洁白,凝而不散,入口即溶,有浓烈的奶香。奶酪以碗定型,售时按碗计费。考究的讲究能够“合碗”,即把一碗酪倒过来碗口朝下,而酪不散碎外流。但北京市面上的奶酪,尤其是门口挑担子卖的,常常奶量不足,靠面粉定型,缺乏纯奶的清腴。还有一种果子酪,酪的表面放上瓜子、桃仁、山楂、青梅一类杂果,装饰上是美观了,但味道却大煞风景,因为奶酪至清至纯,醇正才有至味,所以知味之士从不许果子酪进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