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太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姜太公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姜子牙”,民间信奉的神碉。旧时渔业、命相家所崇拜的行业神。周代齐国的国君。姓吕名尚,或望。曾辅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被封于齐国(今山东一带)。唐宋时,享受国家血食,与孔子并列,专掌武事。相传姜太公曾于昆仑山,从师元始天尊学习道法。80岁时奉命下山,于渭水边为周武王所访遇,拜为丞相。后率八部少数民族及众道士助武王伐纣。最后又奉元始天尊之命发榜封神。姜太公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奇闻趣事颇多。由于姜太公斩将封神,民间百姓常将其作为保护神,大凡驱邪赶鬼之事,都必在墙上贴着写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字样的纸条。旧时渔业奉姜太公为祖师,源于民间曾有姜太公渭水钓鱼的传说。民间相传姜太公生而内智,能预知祸福,因此,旧时命相家奉姜太公为祖师。适时行祭,以祈神佑。 周代齐国的始祖。相传他的祖先曾经担任四岳的官,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封于吕 (今河南南阳西),或封于申 (南阳北)。本来姓姜,后代以封邑为氏,故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吕尚未发迹时,年老穷困,垂钓于谓水之滨,意欲投靠西伯侯姬昌。姬昌为了夺天下,也在竭力寻觅人才。当姬昌遇见他,听他谈论治国之道时,大为器重,说: “吾太公望子久矣。” 他为 “太公望”,又叫吕望或姜太公。西伯侯带他回国,立即任为国师。或谓姜太公见识广博,曾事商纣,因纣暴虐无道,故弃职而去。游说诸侯,未见知遇之主,最后归顺西伯侯。还有一说,谓他原是隐士,居于海滨。西伯侯姬昌囚凌里。散宜生,闳夭知其贤,将他招来。三人一道采办许多美女奇物,献给纣王,赎出姬昌。姬昌在位期间,以他为主谋,修明政治,解决虞、芮之争,伐灭西北的一些小国,为灭商打好了基础。文王姬昌死后,又辅佐武王灭殷,建立周朝,并为巩固新政权制订了一系列措施。西周初年官太师,其它邑姜为武王后,武王称之为师尚父。以功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西北)。于是东就封邑,赶走莱 (今山东黄县东南) 人,巩固了封国。他改革政治,依据当地风俗,简化礼仪,同时发展工商业,开发渔盐资源,经济势力迅速壮大,人民争相归附,使齐很快成为大国 成王即位后,他获得了更大的特权成王封他为齐侯,对他说: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他取得了征伐诸侯的权利,使得齐国越来越强大。卒于成王时,由子吕?继位。 姜尚 传说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姜姓称吕侯,其名尚,字子牙。因各路神仙皆由他所封,称为神上之神,如果“姜太公在此”则其他诸神就不得不退让。民间请了姜太公,便驱除一切邪鬼,也就免去一切禁忌了。 另一种传说姜太公统兵领将,掌管武事,与孔子并称列入唐宋祭典,封为武成王,天下遍立太公庙,民间以姜太公驱神克鬼之能,请来驱鬼辟邪,禳解禁忌。 八卦 《周易》 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用“”和“”符号组成; 以“”为阳, 以“”为阴。 名称是:乾 ()坤 () 震 () 巽 () 离 () 艮() 兑 ()。 《易经》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一名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曾在渭水直钩钓鱼,人皆笑之。太公曰:“愿者上钩。吾非钓鱼,实乃钓王侯也。”后辅佐武王伐纣,屡遭挫折,终于获胜。灭商之后,成王封其于齐,初建都营丘(今昌乐),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国之上。姜尚乃周代齐国的始祖。《封神演义》中把他神化,记姜子牙(即姜尚)佐武王伐纣,诸仙佛皆来助战之事,最后以姜子牙封神告终,通篇侈谈神怪,大都虚造,但其中不乏精彩之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