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寨的仰韶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姜寨的仰韶文化分类:【传统文化】 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发现的关中地区的半坡遗址及姜寨遗址,是最具代表性的陕西“仰韶文化”遗存。它们非常全面、完整地反映了“仰韶文化”繁盛期的面貌。 首先,在半坡、姜寨都保留了相当完整的氏族村落遗址。 当时的村落大约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公共窑场。在居住区中,发现了大量圆形和方形的房屋遗址。从时间先后来看,早期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的,晚期的房屋多为在地面构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是在地上挖一个坑,以坑壁作为居室的墙壁,上部以树木枝叶覆盖为一个顶棚,并涂以泥等以防漏水,形成一种木泥结构的构筑方式。在居室入口处,挖出一个台阶,并搭一个雨篷以防止雨水流入。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低矮而潮湿,但它已具备了建筑学上的空间与形体两个方面,它的木骨涂泥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传统。到了后期,出现了木骨涂泥的墙体,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因为它解决了地面建筑大发展的一个技术关键。墙体进一步发展,支柱木骨分化为承重与填充两部分,并形成了相当规整的柱网。在半坡、姜寨遗址中,一排排整齐的圆形和方形的房屋柱洞,形象地告诉人们木框架房屋墙体的结构,使人很容易就能想象出当时房屋的样子来。 在半坡、姜寨的村落布局中,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村落中心均为一面积较大的广场,而建筑群中心又都有一座大房屋,其它中型和小型的房屋围成一个大圆圈,门又都向着大房屋,即使是河边或是背阴处的房屋也不例外。这些房屋构成了一个居住区的整体。这种村落布局,生动地显示了氏族公社制度下的血缘观念和社会组织状况。 半坡、姜寨圆形和方形房屋复原示意图 半坡、姜寨的房屋布局表现出当时的家庭形态已处于对偶婚阶段,这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在这种婚姻形态下,孩子已经不仅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而且也能够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了。到了后期,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大约已经出现了。 在姜寨遗址的村落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村落中心的大广场四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分布着五个建筑群。一般认为,这表明在姜寨时期,社会组织已开始进入部落的初始形态,大约姜寨后期,已形成了最初的部落。 在居住区周围,一般都挖有又宽又深的大壕沟,作为村落的防护屏障。如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一条长300多米,宽、深各为5―6米的大壕沟。在姜寨遗址中,甚至发现了两条壕沟。这是氏族成员齐心合力共同劳动的成果,表明人们当时还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生存。 其次,半坡、姜寨遗址中所发现的生产工具,无论是制作技术还是品种质量,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磨盘、磨棒甚至有石犁。这些石器几乎全是磨制的,极少打制的。磨制的技术也很高超。石器通体光洁,钻孔技术也很普遍,便于固定在木柄上,相当实用。骨器的精巧程度则更为惊人。有一根细长的骨针,顶部尖锐,尾部还有一个打磨得非常精致的小孔,便于引线,令人叹为观止;骨制的鱼钩,其形状与现代的鱼钩几乎没什么两样,弯弯的鱼钩上,还用石头精心磨出一个倒钩,精美绝伦,简直可以同现在的金属制品相媲美。 从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来看,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农业已居于经济的主要部门,渔猎、采集已退居其次。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00多个“袋状窖穴”,这是当时人们用以贮藏粮食和生活资料的“公共仓库”。在一个袋状窖穴中,居然有18厘米厚的一层粟谷朽壳,表明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另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芥菜等蔬菜的种籽,表明已开始种植蔬菜。在姜寨出土一把石铲,通体磨光,形体较薄,刃部锋利,上部平齐并有装柄的痕迹,有的专家认为这应是石?,用于开垦荒地,深翻土壤等,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已达到锄耕或?耕的发展阶段,男子已变成了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力。 第三、半坡、姜寨出土的陶器,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半坡遗址中共发现了六座陶窖,姜寨遗址中也发现了四座,并出土大量的陶器。“仰韶文化”在发现之初,就因其伴随着丰富的彩绘陶器而获得了“彩陶文化”的美称,半坡、姜寨遗址中的陶窑与陶器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彩陶世界之中。 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从生产工具说,有陶刀、鱼网上的陶网坠、用于纺织的陶纺轮和陶球等;从生活用具来说,品种更是丰富多样,盆、碗、钵、瓮、缸、杯、盂、豆等,各种人们生活中应用的炊煮器、饮食器、水器、储藏器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小孩死后用的“瓮棺”。当时人们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成分的陶土制造出不同质地的陶器,像用经过筛选的陶土制成的表面光洁、质地细腻的饮食器,用掺着粗砂的陶土制成的外形古朴浑厚的夹砂陶炊煮器、储藏器,甚至还有妇女用以装饰自己的陶制发笄、手镯。半坡、姜寨的彩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显示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科学规律的初步探索和认识。如夹砂陶罐,因为陶土内夹有砂粒,受热后器皿壁部传热均匀,有膨胀的余地,很适合用作炊具。有一种底部开有许多小孔的陶甑,与粗砂陶罐配合使用,成为一个挺不错的蒸锅,这是古代先民把陶器制作与蒸汽利用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在半坡、姜寨出土的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图案,大体可分为象生形和几何形两种。象生形以动植物为基本图案,鹿、鱼、树枝、山脉等等,均有形象反映。几何形实际是象生形图案的抽象化,绵延的山脉变作三角形的连续组合,奔流的河水化为起伏的曲线,等等,十分和谐自然。在半坡、姜寨的彩绘图案中,以人面鱼纹最具代表性,圆圆的人面上,画着倒钉形的鼻子和槽成一条直线的双眼,人的双耳和嘴旁,各画着两条对称的鱼纹图案。有的学者认为,这表明半坡、姜寨氏族都以鱼作为自己的“图腾”。 据考证,半坡、姜寨的陶窑温度可达1000℃左右。当时的制陶工艺,以“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为主。“捏塑法”是直接把泥块捏制成所需要的形状;而“泥条盘筑法”则是先把陶泥搓成扁状的泥条,再一圈圈地把泥条盘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经过拍打、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制成器皿的泥胎,再送去烧制。“捏塑法”一般只适用于小型器皿,大型器皿可能都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 陕西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1. 半坡出土 2. 姜寨出土 在半坡、姜寨出土的彩陶上,还发现有许多刻画符号,其中半坡发现27种,113件;姜寨发现38种,129件。内容可分为数字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种。是全国各地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最多的。郭沫若同志曾指出,这种刻画符号有可能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或者说是中国文字的孑遗。 第四,从半坡、姜寨遗址的墓葬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的许多内容。 从埋葬方式看,有单人葬和多人葬两种。单人葬又有一次葬和多次葬两种。直体仰身,头西脚东的一人一次葬是主要葬式。多次葬(迁葬)大约是为了让死者同亲人“团聚”而采取的埋葬方式。有的学者认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信仰,以为血肉是属于世间的,必须等到血肉腐朽以后,才能作正式的最后的埋葬,这时候死者才能进入鬼魂世界。俯身葬、屈肢葬等葬式也有,可能是对非正常死亡而采取的一种葬式。在多人葬中,以二次葬为主,而且一般来说,同性葬在一起,表明只有同性死者才属于同一氏族,而异性死者则不属于同一氏族来源的现象(或男性来源于同一氏族,女性来源于外氏族;或女性属于同一氏族,男性来源于外氏族)。半坡、姜寨遗址中,小孩死后是装在“瓮棺”中埋在居住区中的,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永远偎依在父母的身旁。在墓葬中,随葬品一般都很少,普遍只有3―4件,上10件的不多。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陶钵、陶罐、尖底瓶之类。但作为母系氏族社会风俗的反映或影响,厚葬女性特别是女孩,却有突出的表现。半坡遗址中发现一个三四岁的女孩的墓葬,采用了成人一样的埋葬方式,而且还以木椁作葬具,随葬品有钵、罐、尖底瓶各1件,骨珠79颗,玉耳坠1个,粮食1钵。姜寨遗址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墓葬中,发现随葬品23件,其中石珠23粒,玉耳坠2个,石刀一个,陶钵、陶罐、尖底瓶各一件,装饰于胸前及腰间的骨珠竟达8577颗之多。墓葬中也有其他风俗的反映,在姜寨遗址中发现一双人墓葬,两具骨架一为中年男性,一为八九岁小孩,无随葬品,系父子合葬。这反映了对偶家庭中的子女确立了确实的生身父亲的事实,一些学者认为,这正是半坡、姜寨的仰韶文化类型已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开始过渡的表现。 半坡、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存,丰富而珍贵,它是秦川大地哺育的众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一个缩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