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的教育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的主要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也多在教育方面。孔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精辟的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制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的心灵。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2)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均可入学。“有教无类”冲破了异族非类和“礼不下庶人”的双重枷锁,把教育的对象由贵族下移于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发了人才的来源,对后世有着良好的影响。(3)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乎“克己”与“爱人”两方面,而又以“礼”为准则。“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根本要求是克制过分的欲望“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亦即“忠恕”之道。(4)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主张:第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指教学内容包括的四个基本方面。第二、授以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教学的主要科目。第三,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些都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教学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从教育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格的形成看,应该肯定是初步完整化了。对这三部分孔子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应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以此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核心。(5)在教育方法方面,孔子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尤为丰富。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第二,由学到知,知智统一;第三,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第四,启发教学,循序渐进;第五,学而时习,知行一致。(6)在师生关系方面,第一,孔子认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精神,是他“诲人不倦”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基础。第二,他认为教师应虚怀若谷,学而不厌。他说:我“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第三,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共同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做到教学相长;第四,孔子认为教与学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要说孔子思想的精华,其教育思想是最值得肯定的。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实践活动。从20多岁起,到72岁止,办私学50多年,即使在为官的几年里也未停止授徒。他虽未把这些丰富的实践整理成系统的完整论著,但散见于经、史和诸子中的一些记述,则足可以看出其教育思想的灿烂光辉。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正因为孔子认为人性本是“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染才使人有了知识和道德的差异,所以他从“仁道”出发,用教育来使人提高知识和向善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经世致用的“士君子”。

孔子不仅认为人的学问和道德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且认为人都有好学的本性。他引《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彝德。”(《孟子?告子上》)“蒸民”是民众,“则”是规律,“懿德”是好的品德。有事物必有规律,民众掌握了这些规律,故喜爱优良的品德,孔子根据百姓这种向善的本性,一生致力于教育。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学了东西,又经常温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切磋学问,不也是件快乐事吗! 这种感情基础,大概就是“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吧。

(二)“开门设教”的教育方针

既然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既然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经世致用的“士君子”,那么,他的教育方针必是开放的。他提出的“开门设教”、“有教无类”的方针,就是为了广收弟子,以实现其教育目的。

关于“有教无类”,有好多种解释。“类”,有的说是“族类”,有的说是阶级、阶层,有的说是“德类”。我则认为三者兼而有之。因为孔子收学生原则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收的学生从出身讲,有穷有富,有贵有贱,有农有商,有文有武,各阶级阶层都有;从其品性来讲,有高有低,有优有劣,有曲有直;从其“族类”来讲,虽不见有所谓“非我族类”的民族出身的人,但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来看,是不分夷夏的,他向老子问礼,也向郯子问礼,郯子就是典型的东夷人。他既然能以夷人为师,那么,收夷人为徒就更不成问题了。《荀子?法行》载: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

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这个“杂”字很能说明孔子“有教无类”的问题。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甚至说是一次革命。因为它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子弟垄断教育的旧制度,为文化教育的下移、为中华民族智力的开发和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平直的道路。过去那种认为孔子是“保守派”、“复辟狂”的观点,单就教育改革这一点来讲,就是说不通的。一个进行了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人,怎么会是守旧的顽固派呢?

(三)教学方法

由于孔子教育目的明确,为了培养有用人才,也很注重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非常灵活有效,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大体有:

1. 因材施教。由于孔子“有教无类”,收徒广泛,情况复杂。年龄、性格、智力、习惯、知识水平、志愿、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不像今天的学校,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体相仿。水平大体一致,经过考试选拔,智力也差不多。由于孔子的学生年龄、智力、学识水平、志愿、爱好不同,就需要分头了解,区别对待。首先是思想摸底,了解志愿。他经常同学生一起,问学生的志愿、兴趣和爱好,《论语?公冶长》载,有一次颜渊和子路立在孔子面前,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的回答是:“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后悔。”颜渊的回答是:“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先进》又载,有一次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如果将来有人任用你们(做了官),你们打算怎么干呢?子路抢先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就是说,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入侵之患,内有饥荒之困,要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使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冉求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只要三年,我使人民富足。至于使人民通晓礼乐嘛,那只有等君子来实现了。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我不敢说能干什么,但愿学习罢了。如果是祭祀工作,或与外国会盟工作,我愿穿上礼服当个小司仪。曾?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成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到沂河去洗个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对学生是很了解的,几乎对每个人的性格、志愿都有了解,都有个评价,甚至对学生的前途也有估计。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求也退”,“由也兼人”;“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等,都是对学生性格的评价。对学生能力和前途的评价也不少,如说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说子贡,“汝,器也”;说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又说:“由(子路)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说冉求,“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说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说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因为宰予白天睡觉(均见《公冶长》);说冉雍(仲弓),“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可使做卿大夫。如此等等,说明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甚至能根据学生性格预知学生的下场,如对子路,孔子就根据他好勇兼人的性格,担心他“不得其死然。”(《先进》)而且不幸言中,后来在卫国一次内乱中,子路被杀后又被剁为肉酱。

孔子了解学生是为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志愿、爱好和智力学识水平分别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提出,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如《先进》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两人同样问“听到就行起来吗?”孔子的回答却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冉求性格退缩,故鼓励他;仲由(子路)好勇过人,故约束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孔子因材施教是科学的,符合人的发展和教育规律,对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孔子教育的成功,与其因材施教分不开。就是在今天,因材施教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果只按班级上大课,对学生不作具体了解和具体指导,是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

2. 启发式教学。孔子教学,极重诱导启发,他认为,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就是说,不到学生苦思苦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个角不由此推知三个角,就不教他了。这是强调启发式。孔子对启发式运用娴熟。他先是在摸清学生思想情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情况下,进一步诱导,使之更深入一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颜回为例说:“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上)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同上)看来,“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总是对学生进行诱导。如颜渊讲到孔子对他的教育时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欲罢不能”,是诱导的结果。如《学而》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由于孔子善于启发诱导,他的学生都很善于思考,思想非常活跃,经常提出一些见解独到的问题,如问仁、问政、问孝、问君子、问“成人”。一问一答,孔子就势进一步深入启发,使之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告诸往而知来者”。如此等等,很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后来“儒分为八”,大概与孔子的启发教育是分不开的。

3.几个结合。

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据《论语》看,孔子对学生有一般的教育,也有个别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他就对大家同时讲明。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上言论仅是《学而》篇中的,其他篇中还有很多,如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见《为政》)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以上见《宪问》)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上见《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以上见《述而》)

这种一般地教导学生做人、处世、行事,并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话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下边再看孔子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无怨,在邦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以上见《颜渊》)

又学生问孝。孔子对孟懿子的回答是“无违”。樊迟追问,孔子的解释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孟武子问孝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对子游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夏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上均见《为政》)这些同样的问题,对不同对象而不同的回答,是根据不同人、不同性格、志向、情趣所作的具体专门指导。

②学思结合。孔子强调学思结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学习不思考,什么也学不到;只思考不学习,会走上危险的道路。学思结合是孔子治学之道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教育学生掌握的方法。他曾说:“吾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是他重视学的一面。但他又认为,光学不思也不行,于是又强调“思”。他引《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之后发挥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意思是说,“没有思考它呀,要思考了的话,那(离道)有什么远呢?”孔子终于认识到了学思结合才是学习、教学和治学的正确方法。孔子这一认识,是符合人类认识的辩证法的。

③学用结合。孔子治学有两个目的,一是改造客观世界,要在社会上推行其仁道;二是改造主观世界,要学生用仁的思想修养自己。而修养自己的目的又是为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二者是统一的,学的目的可以用一个“用”字概括。子夏的话很可以说明孔子教学的目的。他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学以致其道”、“学而优则仕”就是孔子教学的目的。过去对这两句话进行了批判,认为“读书做官”是反动阶级的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里,做官就不能不读书,不学无术的人做官就害死人。当然在新社会,读书只为做官是不对的,但读书读好了去做官,从社会分工来讲,是有益的选择,对社会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在旧社会,要想改造社会,不做官则很难办到。孔子要实现“仁”的社会,也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进步的,学了去为实现这样的社会奋斗是无可非议的。如子游说:“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君子之道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我想这样的君子去做官,比那些只顾个人享受而对人民征敛无度的统治者,对人民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孔子对人才培养要求很高很严。一是要有仁德的修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苟志于仁,无恶矣。”(同上)二是要有中庸的思想方法,以中行为处事准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娟乎?”(《子路》)三是要有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和而不同”(《子路》),“泰而不骄”(同上),“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四是说到做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正因为孔子对学生有这么高的要求,所以就极为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他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诗》、《书》、《礼》、《乐》等书本知识,从中吸取营养之外,还强调学生,甚至带领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社会,了解社会,博学多闻,择善而从,见不善而改。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见过内自讼”,经常反省自己,多方面学习修养自己,是为了达到“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的社会目的。

正因为孔子把学用教育结合起来,所以才培养出了许多治世之才。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像子贡、子路、冉求、子夏、子游等,或在政治、外交,或在领兵打仗,或在治赋理财,或在授业传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社会贡献。孔子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思想充满了闪光的精华,很值得今天教育改革借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