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福寺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永福寺塔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建筑。在今江西省波阳县城内,以原属永福寺而得名。又因寺左原有观音堂而亦称观音堂塔。八角九层,砖砌仿木构式,通高约40.5米。塔下无基座,全塔以青砖黄泥砌筑。底层每面长3.5米,各设有门或龛一。门、龛均作?门形。除底层与第三层外,各层门或龛下均设平座。第二层平座用斗拱挑出,第四层以上各层平座均以菱角牙子及迭涩构成。塔壁厚3.1米,塔内空,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53米,每角有八棱角柱。平座内面施以斗?,以承楼板。据《鄱阳县志》载,塔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后虽有修葺,但基本风格未变。从宋末至今,当地曾经十余次地震,但塔仍安然屹立,为研究古代建筑的抗震提供了实例。 在波阳县城东。永福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塔在山东侧,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元至明几次修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今波阳)时,焚塔毁其顶。同年烧毁寺左观音堂。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故当地称为观音堂塔。塔共九层,主体结构为青砖和黄泥,塔角和门顶等用了少量木材。其柱枋上斗拱,与西安大雁塔的楣石所示相似,颇为精致美观。 位于县城内。原为永福寺塔,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鄱阳县志》载:“天圣二年甲子,天台山僧宝伦来寺,乃于寺东竖造佛塔一座。”元明时,曾三次修葺。塔高47米,八面九层。主体部分用青砖垒砌,塔檐翼角和塔门过梁等少数几处用木结构。柱枋上斗?,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酷似,颇为美观精致。塔由青砖黄泥砌成,坚固异常,历经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