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西都护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西都护府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设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关。唐六个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平定高昌后设置。治所初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后曾数度迁移,最后于长寿元年( 692年)迁至龟兹。初碎叶、于阗、疏勒、龟兹四镇归其统辖。显庆二年(657年),安西升为大都护府。其后所设金山都护府(治于庭州,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也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661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西域十六国也归由安西都护府统辖。至此,已管辖自阿尔泰山西至咸海(一说里海)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东起银山,西至阿姆河两岸诸国。但其辖境因某些属部属国的叛乱和境外势力的侵入而经常发生变化。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治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管理西突厥故地。景云二年(711年),北庭升为大都护,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史之乱后,葱岭以西为大食所并,葱岭以东并入吐蕃。贞元六年(790年)后不久,安西都护府治被吐蕃攻陷。 唐六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与西州、*庭州同时设置。治所初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 以郭孝恪为第一任都护。统辖碎叶、于阗、疏勒、龟兹。二十二年一度迁龟兹, 高宗永徽(650―655)初又移回西州。显庆、龙朔(656―663) 中平定西突厥并招抚原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复迁龟兹。统辖自阿尔泰山西至咸海(一说里海)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东起银山,西至阿姆河两岸诸国。约自咸亨元年(670)四镇为吐蕃攻陷后移治碎叶;长寿元年(692)复四镇,还治龟兹。辖境经常因境内某些属部属国的叛乱和境外东突厥、吐蕃、大食势力的侵入而发生变化,但迄至八世纪前期,唐统治该地区的局势基本未变。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分安西都护府另置 * 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史之乱后,唐势力迅速削弱,葱岭以西为大食所并;葱岭以东地入吐蕃,贞元六年(790)后不久府治为吐蕃攻陷。 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朝平定高昌,始置安西都护府,治西州,主管伊、西、庭三州诸军事。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灭龟兹,安西都护府移置龟兹,属下主要有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从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起,安西大都护由诸王遥领,实际事务由副大都护主持。718年(开元六年)以后,安西都护改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西四镇兵力在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大批内调平叛,称安西北庭行营,留守的兵力仍然固守西域近四十年。790年(贞元六年)之后,陆续失陷。 安西都护府统治西域一个半世纪,其间在640―648年(贞观十四―二十二年)、651―657年(永徽二年―显庆二年)、670―679年(咸亨元年―调露元年)、686―692年(垂拱二年―长寿元年),曾几度移置西州,但大部分时间都设置在龟兹(即今库车之皮朗古城)。在其强盛时期,安西都护府在名义上统治着波斯以东敦煌以西的广大地区,而在实际上统治着敦煌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的地区,即以今天新疆为主体的地区。安西都护府在西域的统治,结束了西域的分裂局面,为西域人民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安西都护府为了解决戍兵的粮饷供应,在西域大量屯田,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西域,直接促进了西域生产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唐朝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下属有大量的羁縻府州。据《大唐六典》记载,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属吏有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参军事等,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是一个各种功能齐备的,兼有军事、行政两种职能的统治机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