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军戎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军戎服饰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军戎服饰大体分为实战用与仪卫用两类。实战服饰主要为甲胄,服于首者为胄,亦称“盔”、“兜鍪”;服于身者为甲,亦称“铠”。宋代甲胄大致承袭前代而加以改进,形制渐趋定型。当时以皮革制作的甲胄仍在使用,称“皮甲”、“皮笠子”,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宋史?兵志》中均有所记述。以钢铁制作的甲胄更为盛行。据载,南北作坊每年所造铁甲可达32,000副。初时尚无衬里,太宗至道二年(996)始诏以为里,使之不磨伤肌肤。宋代铁甲种类颇多,见于记载的有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涂金脊铁甲、编挨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钢甲等名目,如韩世忠军曾服连锁甲、狻猊鍪,岳飞军曾服锁子甲、兜鍪。终宋之世,在与辽、夏、金的对抗中,总的趋势是愈来愈重视全装重甲。整副甲胄一般由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包括兜鍪帘、杯子、眉子等部件构成,计有甲叶1,825片,其重45斤至50斤。据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甲胄的一般装束为:甲身掩护胸、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结,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腿裙),甲身上缀以披膊;兜鍪呈圆形覆钵状,后缀防护颈部的顿项(即兜鍪帘),顶部缀一丛长缨。此外,还有一种仅掩护胸、背,形似背心的甲衣,称为“扬裆甲”。由于重甲不利于行动,故南宋中期时,甲胄又一度趋于轻便,如将臂肘间展转处的铁甲叶改用皮制,以利活动。毕再遇又造一种轻甲,其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重量亦有所减轻。宋代铁甲制作颇为精良,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载,当时有些高质量的冷锻甲,强弩于50步开外便不能射透。除皮、铁甲胄外,宋时还有一种以极柔韧的纸制作的“纸甲”,仁宗康定元年(1040)曾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30,000副,以给陕西防城弓手。在作战或日常巡逻时,亦有不服甲胄而服战袄、战袍、行缠等轻捷灵便戎装者,《宣和遗事》载:“急点手下巡兵二百余人,腿系着粗布行缠,身穿着鸦青衲袄,轻弓短箭,手持闷棍,腰挂环刀”,即描述此种轻兵装束。仪卫军士服饰的形制则多仿甲胄,然系用黄绞(粗帛)为面,用布作里,以青绿画成甲叶纹样,并加红锦缘边。其下裙用青,并以红皮为络带,长短至膝。前胸绘有人面二目,自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且有五彩装饰。此外,亦有服紫绣战袍、黄绣宽衫、青窄衬衫等服者。其首服则有皮兜鍪、黑漆圆顶幞头、裹绿小帽、黄绣抹额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