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队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队舞

分类:【传统文化】

唐末天下大乱,五代纷争,盛唐以皇家力量供养和培育的灿烂的舞蹈艺术,大多凋零散失。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特别是南渡之后,教坊废之再三,唐人盛世已难再现。这可能是宋代表演性舞蹈没落的外部原因,而艺术本身发展又有其内部的原因。

宋代是封建礼教日臻完善的时代,宫廷燕乐舞虽然衰落,宗庙祭祀的雅乐舞蹈却一直保存着。宋代雅舞究竟舞容如何,已难考定,保留在文献中的有天善乐舞、大顺乐舞、大庆乐舞、大定乐舞、天盛乐舞、大明乐舞,大仁乐舞、大英乐舞、重光乐舞、承元乐舞、端庆乐舞、显顺乐舞、大伦乐舞、大和乐舞、大安乐舞、大昭乐舞、大熙乐舞等舞名。

宋代燕乐中的舞蹈代表节目就是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类。

“小儿队”72人,共分10个舞队:一曰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曰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褂子,执银环拄杖;四曰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砻,戴毡帽;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幞头;六曰儿童感圣乐队,衣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七曰玉兔浑脱队,衣四色绣罗襦,系银带,冠玉兔冠;八曰异域朝天队,衣锦袄,系银束带,冠夷冠,执宝盘。为宋人新创之舞;九曰儿童解红队,衣紫绯绣襦,系银带,冠花砌凤冠,绶带。宋人新创之舞;十曰射雕回鹘队,衣盘雕锦襦,系银砻,射雕盘。

“女弟子队”153人,亦分10个舞队:一曰菩萨蛮队,衣绯色窄砌衣,冠卷云冠;二曰感化乐队,衣青罗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绶带;三曰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四曰佳人剪牡丹队,衣红生色砌衣,碧霞帔戴仙冠,剪牡丹花;五曰拂霓裳队,衣红仙砌衣,戴金冠,红绣抹额;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七曰凤迎乐队,衣红仙砌衣,戴云鬟凤髻;八曰菩萨献香花队,衣生色窄砌衣,戴宝冠,执香花盘;九曰彩云仙队,衣黄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扇;十曰打?乐队,衣四色窄绣罗襦,系银带,裹顺风脚簇花幞头,执?杖。

宋代这20个宫廷队舞,在节日宫中演出,宋初还是很兴盛的:“每上元观灯,楼前设露台,台上奏教坊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棚上用散乐、女弟子舞。”(《宋史?乐志》)。在这些“队舞”中,名称与唐代大致相同的有八队,从文献记载看,服饰亦相似。如柘枝舞,本是西域民间舞蹈,曾盛行长安,宋代的“柘枝队”,舞者戴“胡帽”,显然保存了原有的民族服饰。“浑脱舞”亦是唐代风行一时的“泼寒胡戏”中的风俗舞蹈。史家认为,新疆出土的唐代舍利盒上的群舞图,可能即是描绘的“泼寒胡戏”的舞蹈场面,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舞者是戴兽面具的。宋代的《玉兔浑脱队》注明舞者要戴“玉兔冠”,它与唐代《浑脱舞》的渊源,可见一斑。另外“儿童解红队”,显然是唐末编排的《解红舞》的改编发展,唐代此舞即以儿童表演,故诗人称赞舞者如“两个瑶池小仙子”。“菩萨蛮队”当是唐代同名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宋代对前代的舞蹈有时也各取一部分,捏合成新的舞蹈,如唐代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是刻画美丽的仙女轻盈飘缈的形象的,唐《教坊记》中有曲名《拂霓裳》;宋代的《拂霓裳队》显然是吸收这两者的特色而创,从其属“女弟子队”,衣红仙砌衣、碧霞帔的服饰,亦透出其前代仙女形象的踪影。

宋代继承了唐代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大曲”,并作了一定的精炼编排。据说宋太宗“通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旧曲创新者,总三百九十。凡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均有舞。其作小曲二百七亦多有舞”(《中西舞蹈比较研究》)。这十八大曲的名称是:平戎破阵乐、平晋普天乐、大宗朝欢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八方、甘露降龙庭、金枝玉叶春、大惠帝恩宽,大定寰中乐、惠化乐尧风、万国朝天乐、嘉禾生九穗、文兴礼乐欢,齐天长寿乐、君臣宴会乐、一斛夜明珠、降圣万年春、金觞祝寿春。曲破二十九的名称是:宴钧台、七盘乐、王母桃、静三边、采莲回、杏园春、献玉松、折枝花、宴朝簪、九穗木、啭春莺、舞霓裳、九霞觞、朝八蛮、清夜游、庆云见、露如珠、龙池柳、阳台云、金步摇、金边功、宴新春、凤城春、梦钓衣、采明珠、万年枝、贺回鸾、郁金香、会天仙。

唐代大曲多至数十遍,宋代裁截应用,叫作“摘遍”。大曲虽有多遍,但整个演出可分三大段,根据王国维的《唐宋大曲考》和阴法鲁先生对唐宋大曲结构系的研究,这三段分别是:

①散序,只有乐曲,不舞。

②中序(慢板),有时要排若干遍。此时舞蹈开始,但一般节奏缓慢。

③破(曲中板到急板),各段名称与舞蹈对应如下:

(1)入破。舞蹈略快

(2)虚催。过渡之处

(3)实催。节奏急促之舞

(4)衮遍。极快之舞(5)歇拍。节奏渐慢

(6)煞(杀衮或煞衮)。舞蹈结束

把大曲从“入破”以下截用,叫“曲破”。北宋初“曲破”作独立形式运用,与大曲有明显曲别;至南宋,所谓大曲歌舞中,也能找到曲破的例子,两者混用了,如《剑器曲破》,亦称《剑器大曲》。

“剑器”本是唐代健舞中名舞,变成“剑器大曲”后,就成了有一定故事和人物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从中既可看出宋人对前朝的继承,亦可窥见其奇妙的创造。

南宋进士史浩撰《?峰真隐大曲》一书,记录了《采莲舞》、《柘枝舞》、《太清舞》、《渔夫舞》、《剑舞》、《花舞》的表演程序、诵词、地位调度等。以《剑器大曲》来说,它实际是用的“曲破”音乐,开始就是舞人上场、快节奏的曲破段。五段完整的舞蹈表演,用的都是《舞剑器曲破》的音乐伴唱伴奏。这个舞蹈带有故事情节,有“竹竿子”一人(手执竹竿的报幕人角色),负责念诵词和指挥舞队表演;两个着汉装的舞者,一扮项庄、一扮项伯;又两个着唐装的舞者,一扮草书家张旭、一扮公孙大娘。这个舞蹈的有趣之处是把楚汉相争鸿门宴上的故事,与唐代艺史有名的传说――张旭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受其“浏漓顿挫”之势的感染,化入书艺,草书大进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把相距八、九百年的两段史迹,合在一场演出,贯穿的中心乃是剑舞。

在第一段故事里,扮演项庄的,挥剑曼舞,作欲刺刘邦状,另一扮项伯的,则对舞,作阻挡状;第二个唐装故事,桌上设笔、砚、纸,与前一故事的道具酒果殊异,通过表演、唱词、朗诵,交待故事的内容。这个《剑器大曲》已经有了综合艺术的雏形了,从中可以看出向戏曲发展的趋势。

宋代文人喜填词,士大夫家多有家伎歌女,有的亦善歌舞,如北宋名臣寇准即极喜柘枝舞,传说每宴必有柘枝歌舞表演。

宋代燕乐舞蹈比起民间舞蹈大为逊色。宋代民间舞蹈既有节日社火舞队,又有日常在瓦子卖艺的商业演出,今天不少民间舞蹈,如竹马、旱船、舞狮等,在宋代已极兴盛。其中《抱锣》、《舞鲍老》、《舞判》、《讶鼓》等均极有特点。不少亦被戏曲所吸收。宫廷燕乐虽不如盛唐,但却在文献中保了一部虽残却弥足珍贵的舞蹈动作谱,这就是有名的《德寿宫舞谱》。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和姿态表情叙事的艺术,如何保存传承这在时空中流动的艺术,古人就发明了记录动作的舞谱。古代舞谱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动作和节拍,如据、摇、送等;一种是用简单的动词或动物动作象形词语表示舞动,如雁翅儿、龟背儿、打鸳鸯场等等;第三种就是记录舞者队形变化的队形图。流传到现在最早的舞谱是晚唐五代时的《敦煌舞谱残卷》,时间大约在公元906~960年左右,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宋代的《德寿宫舞谱》是宋人周密在他的《癸辛杂识》中谈到的。

宋高宗赵构晚年在德寿宫颐养,整天征歌选舞,据周密文中说,他在河南见到《德寿宫》的舞谱二大帙,里面不少是新创之曲。这个舞谱就是以简单的动词,描述动作和队形的。举例如下:①左右垂手:双拂、抱肘、合蝉、小转、虚影、横影、称里;②大小转撺:盘转、叉腰、捧心、叉手、打场、搀手,鼓儿;③打鸳鸯场:分颈、回头、海眼、收尾、豁头、舒手、布过;④鲍老掇:对窠、方胜、齐收、舞头、舞尾、呈手、关卖;⑤掉袖儿:拂、躜、绰、觑、掇、蹬、?;⑥五花儿:踢、?、刺、磕、系、搠、摔;⑦雁翅儿:靠、挨、拽、捺、闪、缠、提;⑧龟背儿:踏、攒、木、折、促、当、前;⑨勤步蹄:摆、磨、捧、抛、奔、抬、撅。以上这9类动作,共包含着63种姿态和队形,可能多是女子的舞姿。

例如舞谱中“垂手”这个动作,南北朝时代就有了,梁简文帝萧纲有大垂手诗:“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罗衣恣风引,轻带任情摇,讵似长沙地,促舞不回腰”。另有白居易小垂手诗:“舞女出西秦,蹑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很可能男子亦有此舞姿,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中曾说:“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元代这位才艺超绝的文学家,把舞垂手显然看得甚重要,说明是值得夸耀的舞艺。

董锡玖先生对《德寿宫》舞谱中的一些动作和队形,对照现代和戏曲舞蹈,作了分析研究,如“虚影”是“手作某种姿势,身体前后闪动又还原”;“双拂”是戏曲动作中的抖袖和抽袖等;“海眼”是表示两个圆阵并列的队形,(因为鸳鸯在水中,故称其海眼);“方胜”是两个正方形套在一起( )等,都是表示舞蹈阵图的,这些见解都是很对的。德寿宫舞谱中以手袖为舞容的记载很多,如“叉手”、“舒手”,这与宋代《乐书》的记载相同。

北宋礼部员外郎陈?于公元1103年著成的《乐书》是宋代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著叙,全书200卷,其中“女乐条”记叙了当时“大曲”表演的情况:“至于优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独进,但以手袖为容,踏足为节,甚妙串者,虽风旋鸟骞不埘其速矣。然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震鼓、大鼓与丝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异。姿制俯抑,百态横出”。这里记叙的大曲演出与唐代相似。至于南宋史浩所叙的大曲就多是群舞,而且故事情节比较多,从中可以看出其发展和变化。

宋代一些民间舞蹈《龙舞》、《九连环》、《扑蝴蝶》等传入日本;宋代的燕乐舞蹈传入朝鲜,并作为宫廷乐舞保存下来,其中有《五羊仙》、《献仙桃》、《抛球乐》、《莲花台》等,都是宋代“队舞”。《高丽史?乐志》李朝文宗元年,即1451年成书和400年后成书的记录朝鲜典章制度的《进馔仪轨》,除了有说明文字外,还有这些舞蹈的精细图谱。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自然加入了朝鲜民族的审美特色,但从《莲花台舞》和《献仙桃舞》的图像上,还可以窥见一些宋舞的姿影。

宋代的舞蹈,正如宋代的民俗文化一样,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舞队对后世民间舞蹈和节庆人体文化的发展,更有重要影响。但不管如何,从宋代至元代,是中国作为独立的舞蹈艺术走向衰落的历史,但是从中国人体文化的宏观视角观察,舞蹈却没有消亡,戏曲的兴起,不只吸收保存和运用舞蹈艺术,而且丰富发展,创造了精美绝伦的戏曲舞蹈体系,从舞蹈文化从整体上得到了发展。

宋代的舞蹈不同于唐代舞蹈,有宫廷的培养滋育,因而走向市井文化,这使中国舞蹈艺术在明清以后演变成为与武术和各种民间风俗整合发展的新的形式。可以说,中国古代舞蹈,古典部分在戏曲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民间部分在各兄弟民族间和汉族的宗教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各自不同程度的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