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雕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雕塑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造型艺术之一。包括各种形式的雕刻塑造,分布于全国各地。

雕塑概况 宋代雕塑在继承前代高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表现出与前不同的风格特色。其宗教雕塑有石窟、摩崖造像和寺庙、祠观塑像等;陵墓雕塑有帝陵仪卫性雕刻、墓俑及墓室装饰雕刻等;此外还有一些民间小型玩赏性雕塑。其材料有泥塑、石雕、木雕、竹刻、砖雕、金属铸像、陶瓷捏塑及玉、牙雕刻等。其中佛教雕塑占颇大比重,今遗存者主要为寺庙雕塑,大量泥塑彩绘像,制作精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和杰出艺术水平。石窟造像除零星小龛小窟或摩崖外,有些作品规模较大,成就较高。陵墓前大型仪卫性雕刻在样式、手法上有新的创造。小型玩赏性雕塑以质朴、灵巧、风趣等独特风格为当时社会广泛注意和喜爱,有较大发展。

雕塑种类 宋代雕塑大致可分下述数类。其一为佛教雕塑。时佛教开窟造像,以四川、重庆、陕西北部和浙江杭州最为集中。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有不少宋代所塑或重塑、补塑及改塑像。河南洛阳龙门,山东历城佛慧山、临朐仰天山,江西赣州,福建泉州漳浦、晋江等地,也有宋代开凿的大小龛窟摩崖造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陕北、四川、重庆。陕北的延安万佛洞、黄陵万佛洞,及近年发现安塞县石子河、龙岩寺、招安、黑泉驿,志丹县吕川、三台山、永宁山、白沙川、界湾、何家洼、旦八,子长县北钟山,富县川子河、川庄、阁子头寺、韩村等处石窟、摩崖,存有大量宋代较高水平的佛教造像,既具唐代遗风,又呈现出宋代的时代特点及地方特色。四川较著名的宋代石窟造像,有广元的千佛崖,资阳的古佛寺,荣县的大佛崖、罗汉洞、千佛崖,绵阳的石造像,安岳的圆觉洞、华严洞、?卢洞,富顺的罗浮洞等。重庆则有大足的北山、宝顶山。其中荣县大佛崖石佛高36米余,是国内仅次于乐山唐代大佛的巨型石造像。大足北山佛湾、宝顶山大佛湾,更是宋代佛教雕刻艺术荟萃之地。宋代佛教寺庙的塑像活动亦颇兴盛,今重要遗物有河北正定隆兴寺铜铸菩萨,四川峨眉山万年寺铜铸普贤,山西晋城青莲寺释迦殿塑像,江苏吴县?直镇保圣寺罗汉塑壁,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及广东曲江南华寺木雕罗汉等,反映了当时寺庙雕塑的高度成就。其二为道教雕塑。宋代道教宫观营建与神像制作曾盛极一时。然今大多毁灭,现存仅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像,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及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塑像群。除宫观造像外,道教信徒还模仿佛教开凿石窟,镌刻造像。玄妙观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殿中砖砌雕饰华丽的须弥座,座上并列太清、上清、玉清三尊塑像,然经后世修饰装銮,已非原貌。清源山老君岩,原建的真君殿已毁,现仅一露天老君坐像,依天然岩石雕凿而成,手法写实而夸张,浑厚凝重,全存宋代原作风采。晋祠圣母殿塑像群,为北宋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时制作,共43尊,包括主像圣母和42侍从像,其中以33尊侍女像塑造最精,神情生动,刻划细致入微,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宋代道教石窟多在重庆大足境内,其中南山、舒成岩纯为道教造像,石门山、石篆山则杂列道、释、儒三教窟龛,妙高山、佛安桥还有三教造像同处一窟的格局。窟龛规模和造像尺寸均比唐代为大,题材丰富多样,除常见的三清、一天尊、二胁侍外,还增加了玉皇大帝、紫微大帝、五通大帝、山王地母、后土三圣母等形象。此外,道教造像还出现在明器中,多见于南宋时期的墓葬品,有陶瓷龙虎瓶、神煞俑等,反映出道教雕塑在社会上的流行。其三为陵墓雕塑。北宋帝陵制度大体取法唐代,石雕造像设在南神门外神道两侧,今大多保存完整。雕刻布局紧凑,整体性强,题材一部分因袭唐陵,一部分为新创或在唐陵基础上加以变化。其中永裕陵狮、永泰陵象、永熙陵羊,及镇陵将军、客使、?端、瑞禽等雕像,都达到较高艺术水平。宋代墓俑雕塑有石、木、陶、瓷等质料,而彩绘瓷和色釉陶俑尤多,少量铁铸则仅限于牛、猪等牲畜形象。石俑以河南方城盐店庄和金汤寨两座北宋晚期墓出土者为代表,包括男女俑及其他瑞兽、生肖等,雕工细致精巧,制作优良。木俑,杭州老和山和江苏泰县曾有出土,前者不作精细雕琢,而刀法洗炼准确,人物神情毕现,足见技巧之不凡。陶俑随葬为四川宋墓的特点,数量较多,其中广汉、成都出土的色釉陶俑有一定代表性。以瓷塑为俑,是宋俑的一个特色,各地都有出土。其中江西鄱阳南宋洪子成墓随葬的白瓷捏塑男女小俑,作戏剧表演状,造型手法娴熟,神志自然生动,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同类瓷俑还有景德镇近郊南宋查姓墓及其附近宋墓出土者。当时墓室装饰雕刻颇流行,包括石壁、墓砖雕刻及石棺雕刻等,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形象逼真;石壁和墓砖雕刻有较多作妇人启门探身欲出状,为当时普遍的风尚。河南偃师酒流沟和禹县白沙宋墓的杂剧砖雕,人物形象古朴而优美,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宋代的戏剧文化。其四为小型玩赏雕塑。宋代小型玩赏性雕塑十分盛行,所用材料有竹、木、石、玉、泥和陶瓷等,以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适应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各种泥塑尤具广泛的群众性,故出现一批驰誉全国的泥塑高手。如苏州吴县木渎的袁遇昌,以善泥塑婴孩著称,所塑约高六七寸,唇齿眉发和衣襦襞褶势如活动,一对价值三数十缗;帼州田圮塑制泥孩,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以姿态无穷闻名天下。北宋汴京民间风俗,于每年七夕家家购买泥孩,时称“摩罗”。南宋临安有“孩儿巷”,即以该地善塑泥孩得名,时嬉游湖上者,皆竞买泥孩回家分送邻里,成为风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苏镇江出土一批宋代陶质捏像,作儿童摔跤状,形态天真活泼,印记注明产地为“吴郡”、“平江”,显系当时苏州泥孩的一种。宋代北方耀州窑、钧窑、当阳峪窑,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今都有各种人物、马、猪等玩赏陶瓷雕塑品存世。北宋“技巧夫人”严氏,用檀香木雕为瑞莲山,龛门中透雕五百罗汉众像,时誉为神巧细密。南宋艺人詹成,雕刻精巧无比,于鸟笼竹片上雕刻宫室、山水、人物、花鸟,观者叹为鬼斧神工。艺人王刘九,用青田石、楚石雕刻寿星、弥勒、观音等,神态生动,宛有生人之趣;又用?壳雕成观音坐像,依材取势,线条如游丝白描;还用象牙雕成经面牙版、翻经牙签等,亦皆巧夺天工。此类玩赏雕塑品,多数能体现作者高度的艺术巧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艺术特点与成就 在继承隋唐雕塑全面、高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宋代雕塑的发展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由于文化条件,如社会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宋代雕塑的气魄一般不如前代雄大强劲,其所取胜处实在于作品生活意识的加强、写实程度的提高及工艺技术的进步。故宋代雕塑艺术明显地趋向于世俗化,出现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占主要地位的佛教雕塑,在佛和菩萨的塑造上多以不同的世俗妇女形象来表现,摆脱了佛教造像仪

要求的束缚。这种借宗教题材直接表现现实社会、家庭和世人风貌均创作手法,使不少雕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大足北山、宝顶山宋代摩崖造像,陕西子长北钟山石窟,黄陵万佛洞和延安万佛洞造像等,是佛教雕塑趋于世俗化的突出体现,并借助雕工技法的娴熟,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佛教造像中罗汉像的大量出现,是宋代佛教雕塑的一个新特点,其成就高于佛和菩萨造像,故获很高声誉。时罗汉像多以十六、十八或五百为组群,其中不仅年龄长幼有别,人物面貌、姿态不同、而且神情、性格也迥异,这些极富现实生活趣味,给人生动、亲切之感的罗汉像,体现出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深刻显示了宋代雕塑超越前代的卓异成就,使雕塑艺术继隋唐以后又一次闪烁出灿烂光辉。山东长清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和江苏吴县?直镇保圣寺残存的十八罗汉塑壁,是足以代表宋代罗汉造像水平的杰出作品。宋代人物雕塑的个性和心理刻划,不仅在罗汉像上取得极大成功,而且在佛教供养人像上也表现得异常出色,甘肃天水麦积山第165号窟的两尊宋塑女供养人像,在恭谨虔诚的神情中透露出青年女性所特有的自尊与矜持、坚忍之情,类似作品在宋代并非罕见。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33尊侍女像,从其不同的年龄、情态似可看出不同的身世阅历及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韵,透过微妙差别的外部形态,细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灵内蕴。作为非礼拜偶像的侍女、宫女像的成功塑造,和罗汉群像的丰富生动表现,同是宋代雕塑艺术在塑造人物时重个性、重特征的新风气的产物。宋代帝陵前仪卫性雕刻群,虽与唐陵石雕在气魄和精神力量上有一定距离,但由于其所体现的时代意识和优秀的雕刻艺术水平,使其在由唐至明清的陵墓石雕体系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墓室装饰的砖雕艺术,所反映的当代现实及人物生活图景,深刻入微,细致亲切,为其他时代难以比拟,体现了手工技艺的发展和雕工们的巧智。至于小型玩赏性泥塑和木、石、竹、玉、牙等雕刻,多由宋代肇始并出现专家名匠,经元、明、清各代继承和发展,遂形成今天富有民族特色的,精雅别致的各种工艺品。宋代雕塑艺术各方面的成就,尤其是趋于世俗化,广泛反映现实生活的创新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为后世雕塑艺术进一步世俗化,更与生活相结合,开拓了道路。

宋代雕塑继承并发展了隋唐以来的传统,反映现实、表达思情感的深度与广度,都前进了一步。主要有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和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塑。宋代佛教雕塑占比重很大,道教雕塑较前代也有所发展。佛教造像中最丰富多彩的是非主要礼拜对象的罗汉群像雕塑。宋代雕塑匠师通过罗汉群像的制作,创造出多种性格、气质和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艺术形象。现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有:庆历二年至七年广东曲江南华寺木雕五百罗汉,绍圣二年至政和五年陕西黄陵万佛洞造五百罗汉,约塑于大中祥符六年的江苏吴县用直镇保圣寺的十六罗汉塑壁和可能塑于嘉钓六年的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的40身罗汉像。佛教石窟造像,除在莫高窟、麦积山、龙门和杭州西湖等原有窟龛造像的地方开凿的以外,在四川大足和陕西北部,又新开了一些窟龛。四川境内知名的宋代石窟造像有富顺罗浮洞,广元千佛岩,资阳大佛岩,荣县和绵阳的石佛等。仅大足一县之内就有石窟造像10余处,其北山的佛湾,宝顶山的大佛湾俱是宋代石窟造像荟萃之地。陕北石窟造像虽然规模不大,但艺术水平颇高。有延安清凉山,黄陵万佛洞,安塞石子河、龙岩寺、招安、黑泉驿,志丹县吕川、三台山、白沙川,子长县的北钟山,富县川河、阁子头寺等。另外,佛教寺庙造像保存至今的重要者有:河北隆兴寺大悲阁菩萨铜像,摩尼殿的佛、阿难、迦叶塑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像;河南开封铁塔南的接引佛铜像;湖南湘乡云门寺的大悲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石像;山西晋城古青莲寺释迦殿和南殿的佛、弟子、菩萨塑像;长子法兴禅寺圆觉殿的塑像等。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著名的道教庙宇很多,但现存的道教庙宇造像仅有山西晋城二仙观的二仙姑及四胁侍塑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的三清塑像和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的木制飞天藏上的木雕道像。此外,未纳入道教神仙系统的种种“祠祀”造像也很多,如现存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圣母及42身宦官、女官、侍女塑像,是宋代雕塑中的优秀作品。道教石窟造像除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大石像外,其余都在四川大足一带。宋代陵墓地表上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刻,在样式和手法上均有创新,但气势却大不如前代。而且,陵墓群雕似只限于北宋,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诸帝茔冢名为“攒宫”,以示有朝一日恢复中原再建正式陵墓之意,因此均不曾设有石人、石兽。北宋的七帝八陵,都在河南巩县境内,与各陵的后妃爹葬墓和大臣的陪葬墓,合成一个纵横数十里的巨大陵区,为以后明、清两朝陵区设计的先驱。陵前石刻现存500余件。宋代由于葬俗的变化,随葬的俑多被纸札所取代,故数量较少。河南方城范氏墓和疆氏墓出土的石俑比较丰富而有特色,禹县白沙赵大翁墓和偃师酒流沟宋墓出土的杂剧、散乐人物雕砖,开创了俑的一种新形式。福建出土的南宋时期寿山石雕俑,表明寿山石雕工艺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另外,四川成都、广汉等地出土的釉陶俑,浙江杭州老和山和江苏泰县出土的木俑,江西景德镇等地出土的捏塑白瓷俑都各具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