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教改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教改革

分类:【文化精萃】

16世纪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发生的反对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适应资产阶级宗教需要的改革运动。15世纪后半叶,新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走向崩溃,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开始衰落。欧洲各主权国家开始摆脱教皇控制。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教会内部早已存在分裂倾向。宗教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德国,罗马教廷的经济压迫更为深重,人民普遍不满。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Leo ?1513―1521在位为筹款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又派人去德国兜售赎罪券,遭到强烈反对。是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12月10日,路德发表著名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并当众烧毁革除他教籍的教皇谕令。运动迅速展开。初期,曾得到闵采尔(Thomas Munzer约1490―1525)支持。但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发展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时,则遭到路德的强烈反对,要求用武力将其镇压。之后,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为诸侯所利用。宗教改革要点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圣经》为信仰最高原则,不承认教会解释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宗教改革很快波及西欧各国。在瑞士,有茨温利和加尔文的改革;在法国,则出现了反对天主教的胡格诺派;在尼德兰,则爆发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在英格兰,英格兰国教会同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在北欧和东欧也进行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教教派,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期,宗教宽容或宗教自由的思想得到发展。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重视人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以及一定的民主思想,这就进一步冲击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至元末明初,西藏的萨迦、噶举等教派先后达到了他们权势极盛的阶段,这些教派的上层僧人直接参与掌握政治、经济权力的活动。他们享受特权、追逐利禄;有的还饮酒作乐,蹂躏妇女,欺压百姓,横行不法;为了争权夺利,各教派间还经常发生争斗。因而这些教派渐渐丧失民心,走向衰落,丧失了宗教的号召力和帮助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功能。这时封建统治阶级非常希望有一个具有号召力且能为他们服务的教派出现,广大信教群众也厌恶那些不守戒律、胡作非为的僧人。宗喀巴经多年刻苦修习,精通佛法,自1393年到1398年这数年间,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他吸取噶丹派的精神,加上自己对显密经论的造诣,形成了他自己的体系。宗喀巴为维护佛教的社会影响和僧人的名誉地位,在帕竹地方政权的大力支持下,大张旗鼓地进行宗教改革。宗喀巴依据佛教经典,提倡遵守佛教戒律,阐扬显密关系,规定学佛次第,以及据此而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寺院的组织体制、僧人的学经程序、是非标准等。宗喀巴大力宣讲显教密教的戒律,并针对僧人中的部分人员借口修习大乘、密宗而不守戒律的时弊,提出无论谁只要是僧人一律受戒律约束。与此同时宗喀巴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重要著作,建立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409年初,在阐化王札巴坚参等人支持下,在拉萨创办祈愿大法会,之后在拉萨东北兴建噶丹寺,形成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个新教派――格鲁派。至此,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宣告成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