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法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法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以家庭血缘为基础,根据家族成员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是由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发展演变而来的族别系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大宗、小宗均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周王自称上天的长子――天子,为天下的“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诸侯由嫡长子承袭,其余子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族则是大宗;卿大夫由嫡长子承袭,而余子为士,对卿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对本族则又是大宗。民间家族亦依此类推。宗法制度是周代实行分封制的根据,又是巩固分封制的保证。其表面上是区别嫡庶亲疏关系,实质上是通过亲疏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权力的分配,以维持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自周代以后一直影响着我国从秦至清末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在宗法制度下,家长、族长的绝对权威与国家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威合二为一,“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篇》隆,尊也)。宗法制度不仅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度乃至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并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礼记》中的《大传》、《丧服小记》和清程瑶田的《宗法小考》,对宗法都有详细的记述与考证。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