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手工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手工业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满足生活享受和政治、军事、财政需要而设立的手工业生产制度。 商代已出现。在商王管理政务“多尹”中,设有专门管理手工业劳动者的“司工”。在西周,官手工业作坊中,生产用料及百工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类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并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作,产品绝大部分供应官府,不能在市场出卖,手工业劳动者世袭其业。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一套庞大的官手工业系统,汉王朝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设有少府监管理生产兵器、仪仗用品和生活用品的官业作坊,有将作监管理营造宫室的官府工场,还在地方设置铁官、盐官、铜官、金官、服官等职官,分别管理各类官工业。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业和铸钱业,人工多达10万以上。隋唐以后,官手工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明初,官工业种类达188种,工匠经常保持在30万人左右,仅宫廷内部管理作坊的机构就有十几个。清中叶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王朝统治的衰颓,官手工业日趋没落。 在生产上,官手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官府直接垄断的各种自然资源,或以土贡、坐派、科买等超经济强制手段取之于民。其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劳动力的来源在先秦时主要是“食官”的手工业奴隶,汉至唐代中叶以前,则大量使用官奴婢、罪犯和征调而来的徭役劳动者。唐中叶以后,基本上不再使用奴婢,主要是使用在籍工匠,同时出现了募雇的劳动力。到宋代,募雇有了发展。至清代匠籍制度废除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计工给值,工匠处境有所改善,但仍未突破封建主义的藩篱。 官手工业作为中国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者的牺牲为代价,创造了一部分古代文明。由于统治者对消费品及其营造力求精美豪华,官手工业的发展对提高工艺技术也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手工业的作用也日趋消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