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录分类:【传统文化】 ①史体名称。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最早见诸记载者有梁代周兴嗣《梁皇帝实录》,记武帝之事。唐代以后,每一皇帝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沿为定例。明清时设置有实录馆。到清末光绪朝为止,历代共修实录160部,但多数已散佚。唐代仅存《顺宗实录》,宋代仅存《太宗实录》残本。现存比较完整者有明清两代各朝实录。因实录是当代人奉敕撰修,故于事实忌讳很多,但因资料丰富,故又常被修史者所采用。又,皇族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文字,也称实录。如唐代李习之有《皇祖实录》。②良史笔法,即符合实际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历朝皇帝的编年大事记。史馆在每一个皇帝死后,即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年月顺序编纂这位皇帝的 “实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实际上是一朝史料的汇总。“实录” 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 《梁武帝实录》三卷、谢昊《梁元帝实录》五卷等。唐代以后,每一新君即位,都要敕令史馆纂修一部前一皇帝的编年史,称为 “实录”,以后遂成定制。如今,明代以前历代皇帝的 “实录”大都已经亡佚,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实录”是唐代韩愈编纂的《顺宗实录》。某些仓促成书的 “正史”,如 《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都曾经大量参考甚至直接抄录前朝的 “实录”。比较完整流传到今天的只有 《明实录》和 《清实录》。“实录”是编年史的 “长编”,卷帙浩繁,仅有抄本存于宫中,并不公诸于世,是国家 “一级机密”。明代甚至有禁令,非预修“实录”者不得见之,“实录” 修成后即焚草稿于太液池旁,以防止携出副本。由于明清两朝禁忌渐多,史官不敢秉笔直书,故常常是 “实录” 不实,如 《明太祖实录》 在永乐年间曾数度修改,为明成祖朱棣非法篡位讳饰,说太祖原有传位给燕王朱棣的意图,甚至否认朱棣生母为孙妃,而说为马皇后所生。又如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也一再修改先朝的 “实录”,愈改愈失其真,给后代史家留下了不少疑案。尽管如此,“实录” 的史料价值在 “别史” 中还是首屈一指的。 我国古代进步的史学思想,出自西汉司马迁所撰之《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问世后,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全书,确是贯穿了这种“实录”精神。如司马迁不因刘邦是开国之君而不书其丑恶,也不因吕后是女王称制而讳言当时的政绩,不因文景之治而不言其内乱,也不因武帝诸短而不述其功业。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实录”精神的表现。 “实录”不仅是史学观点和方法,也是史家史德的表现。要做到这一条,需要无私无畏和善于兼论短长,司马迁在这方面堪称后世之楷模。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著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传统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