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宦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宦官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被阉割后的男性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官员。又有“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太监”等称。周代即已有之。《周礼》载,周有宫正、宫伯、内宰、阍人、寺人等管理宫廷事宜之人。战国时期,赵有宦者令。秦、汉时期,宦官属少府。隋、唐设内侍省,用宦官主管。宋代沿置,设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用宦官主管。唐、宋宦官还直接统领军队。明代宦官机构最为庞大,权势也最重。分掌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以提领之。清代设内务府以总领宦官,其主官有总管太监、首领太监等。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因亲近皇帝获得宠信,而深居宫内的皇帝唯恐其权力受到权臣的威胁,常以其周围接触的宦官为心腹,故宦官易获得权势。东汉、唐、明皆有宦官专权。

古代帝王的宫廷内侍,以生殖器被阉割的男性充任。也叫寺人、阉 (奄) 人、阉宦、内官、中官、内臣、内侍、太监等。宦官制度是一妻多妾制的产物。古代帝王拥有大量的后妃,为了保证后宫的 “纯洁”,同时又能使宫廷内务正常运转,于是就将某些男性 (一般是罪囚) 经过外科手术处理而使其丧失性能力,以供帝王本人及其后妃驱使,负责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宦官始于何朝,史无明文,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 《诗经》与 《周礼》 等先秦文献。宦官是“刑馀” 之人,地位低贱,被正常人不齿。但由于他们是帝王的近侍,可以比一般外臣更容易了解帝王的好恶和宫廷的秘密,也更容易受到帝王的宠信,因此他们能对帝王施加某些影响,甚至干预朝政。有些朝代,如东汉、唐、明等,宦官有时甚至控制了朝廷政治,不但握有大臣的生杀予夺之权,有时甚至能操纵皇帝的废立。这是中国王朝政治的特有现象,史称 “宦官专权”。宦官专权始于秦朝的赵高,这位宦官在秦始皇死后,与丞相李斯合谋拥立胡亥,矫诏逼死太子扶苏,然后专擅朝政,指鹿为马,最后杀死秦二世胡亥,另立子婴为王。东汉自中期开始,多由幼主临朝,朝廷大权往往旁落到外戚集团手里,皇帝成年后不甘心外戚专权的局面,于是就依靠宦官的力量,发动政变,将大权从外戚手里夺回来。宦官便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形成政治集团,取代外戚集团而操纵朝政。唐朝时,宦官专权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懒于听政,许多政事都交给宦官高力士处决,连将相也得走这位内廷供奉的后门。从唐德宗开始,为防止武将拥兵作乱,宫廷和京城的禁军都由宦官掌握,而天下军镇节度使,也皆有宦官监督。宦官握有兵权,更加有恃无恐,不但文武百官仰其鼻息,连皇帝也任其摆布。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宦官专权而亡国的历史教训,严禁宦官过问朝政,但从明成祖起,宦官又开始被重用。这位靠非法手段登上宝座的皇帝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特命宦官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六下西洋 (加上明宣宗时的一次,共七次)。明代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都由宦官提督,军队出征也由宦官出任监军,宦官的势力空前膨胀。明英宗时,蒙古瓦剌部攻明,皇帝统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宦官王振居然要求皇帝绕道 “临幸”他的家乡,结果竟被敌军包围,皇帝作了俘虏。明代后期,宦官魏忠贤专权,自称 “九千岁”,内外官僚包括内阁六部和四方督抚竞相奔走其门下,甚至自称儿孙,在各地为其建造生祠。诸如此类的现象,历代不断重演,不绝于书,究其原因,就在于宦官得地利之便,容易受到皇帝宠信。皇帝常常担心被权臣或外戚架空,宦官地位低贱,似乎令人放心。殊不知宦官多具变态心理,一旦得志,心理更加阴暗,手段更加毒辣,政治也就更加黑暗。历代帝王并非不知,但又无一人能废除这种古怪的制度,最多只是对宦官的权力加以限制,原因在于古代帝王的私生活少不了他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