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严关分类:【传统文化】 在兴安县城西7.5公里处。此关呈西南向夹于狮子、凤凰两山之间。有城垣一道,均以石块砌成,长43.20米,高5.30米,厚8.23米。关门居中,门前后有两重发券,高3.79米,大2.90米,内外均额刻“古严关”3字。旧时的关楼早已不存。严关始建时间不祥。《广西通志》记载:唐代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引兵取桂州,静海帅刘士政遣将戴可?屯兵全义岭,王建武驻兵秦城,守严关。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有记载。现存城垣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修筑,关门为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关外右侧崖壁还留有宋、明石刻。严关一带崇山峻岭,地面狭窄,通道迂回,地势险绝,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南宋时元将阿里海在景炎元年(1276年)谋取广西,在此迭攻不克,以偏师迂回夹攻,守将马?方退保静江。宋代范成大有诗曰:“回首瘴岭已无忧,尚有严关限北州。裹饭长歌关外去,本如飞电马如流。” 位于灵渠南岸,北离兴安县城8公里。亦称“炎关”。秦时垒巨石筑门,高5米,上有清人商昌书“古严关”三字,因关隘森严险要而得名。一说是汉武帝派归义越侯严南征时,筑此关而命名。该处地势险要,为桂北屏障,“楚越咽喉”。据载,唐时楚将秦彦晖、南宋名将马暨、南明大将李定国等皆曾在此血战,今存宋、明以来题刻十余件。关北有“上马石”,传说杨八姐飞马取严关时在此上马。石上有诗:“山山山山山山山,断壁?岩步履艰。欲向此地求吉壤,难难难难难难难。” 在广西兴安严关乡仙桥村狮子山与凤凰山之间。始筑何时,已难察考。宋《岭外代答》“秦城”条有“严关”之记载,最迟应始于宋代以前。关西南向,城垣以石块砌成,长43.1、高5.3、厚3.33米。关门居中,分前后两重起卷,中间露顶。旧时上面曾有关楼,今已不存。门上内外,都有石刻横额,上刻“古严关”三大字,字径42厘米。上款为“署光安县事商昌重建”,下款为“咸丰辛亥孟冬谷旦立”。关外右边崖壁的摩崖石刻很多,年代自宋至民国皆有。严关地势险要,群山环列,是兴安至桂林之咽喉通道,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亦名炎关。壮族地区古关隘。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北约8.5公里处,为秦军进入岭南百越地区之要冲。关隘处在两座山中间,关的东边是狮子山,西边是凤凰山,两山相望,中间是一条险要的通道。通道中间筑有一道长约35米、高5米的横墙拦阻通道,古墙当中开一道石门,门上刻有“古严关”三字,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势,此为大严关;离此不远处还有“小严关”,合称“楚粤咽喉”。筑关年代其说有二:一说秦瓯之战期间由西瓯军或秦军所建,以其严峻险要而得名;二说由越人降将西汉越侯严所建,故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越侯严从零陵越关,下漓水,进入西瓯地。此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瓯之战,两军首先在此相遇,各有胜负。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将阿里海牙与宋将马?在此展开攻守战,宋军守关严密,元军一度难以进入广西。后分兵绕道平乐而入临桂,宋将误弃严关不守,元军乃大举进入广西,夺取桂林。南明永历六年(1652),明将李定国又固守此关,大败清军,乘胜收复桂林,使南明得以延长寿命。为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军事史和壮族古代史的重要古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