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宰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宰相分类:【传统文化】 泛指执掌政权的高官。《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后历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官名及职权范围各有不同。秦代置三公,以丞相为宰相,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汉代初承秦制,以相国或丞相为主。西汉末大司徒等于丞相。东汉名义上宰相为司徒、司空、太尉三公,而实权则归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亦无定职,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重要将军等真正总揽大权者为之。隋代以三省长官内史令、纳言、尚书令为宰相,间或以别官加“参掌机事”名号行宰相之职。唐代承隋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因太宗曾任尚书令,后此职不再授人,而改以尚书省副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太宗之后,常以他官加带“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行宰相事。宋代宰相官名多次变更:最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时改革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徽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尚书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改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不常置,置则常由太子兼领,以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代初承元制。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以大学士5至7人组成内阁,参与政务。仁宗(1425)以后,内阁大学士权力渐重,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代初仍置内阁,世宗雍正(1723―1735)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内阁形同虚设。 官名。封建时代,以对君主负责总揽国家政务的封建王朝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宰相”。“宰相”,始于战国。秦并六国,始有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中央政府百官之首,有时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秦二世诛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以宦者赵高为丞相,称为中丞相。《通典?职官总序》:“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汉初因循而不革,随时宜也。”汉初因袭秦制,以丞相或相国掌行政权,太尉掌军政权,御史大夫司监察并作皇帝的秘书,三者同为宰相,位列三公,总掌中枢发号施令。丞相是三公中真正的最高行政长官,“丞天子之旨(以)总理万机”。惠帝七年(前188年)废相国而置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尊崇。汉初拜相,常以封侯者担当此任。光武帝时,宰相的大权实为尚书所掌。《汉书?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章怀注:台阁谓尚书也)。自此,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三国时期,公官者,如上公(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司徒、太尉、司空)、从公(亦称比公、为列将军之执政者);省官者,如蜀之尚书令,俱为宰相之任。两晋南北朝多依三国之设,同时出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渐行宰执之权,是为皇帝为加强皇权而侵消相权的结果。隋初文帝开皇年间,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共理国政。《历代职官表?内阁中》:“隋代虽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纳言,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故唐沿其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也。”唐代,初以三省长贰为宰相。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玄宗天宝之后,同平章事渐为宰相之专称,同三品之名几摈而不用。中唐以后,翰林学士承旨、枢密使地位上升,行使部分相权。三省长官多为酬勋之加官,三省渐演为照章办事的政府职能部门。有唐一代,宰相无定名、无定员、无定职,名目繁多,前后变化不一。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官称,又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与枢密院合称“宰执”,共掌军政大权。神宗元丰官制颁分,以左、右仆射为正、副宰相,徽宗时曾改称太宰、少宰。南宋孝宗时改称左、右丞相。元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宰相,多由太子兼,其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为副相。明初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置。皇帝以四辅官佐自己亲政。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阁,渐执相柄,大学士遂实为宰相。清初以内阁大学士行相权,雍正后,军机大臣为最高政务官,内阁大学士须加“军机大臣”衔以执相权。 最高行政长官。宰即总管,相的意思是助,以其辅助帝王、统领群僚、总揽政务,故称 “宰相”,又称 “宰辅” 或 “宰衡”。“宰相” 一词最早见于 《韩非子?显学》: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但这只是泛称,而不是官号。事实上,除辽代曾将 “宰相” 正式定为官号外,“宰相” 都仅是最高行政长官的一种泛称。这种官职起源甚早,据 《尚书》 记载,商朝的开国君主汤曾设二相,由伊尹和仲虺担任。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成王,被后代誉为 “贤相”。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如管仲、晏婴、郑子产等人,行使的都是相权。战国时代,诸侯各国在国君之下分设相和将,分掌文武二柄。相代表文官系统,将代表武官系统,将相之间的矛盾,在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秦王朝以后的两千多年,历代王朝虽然都设有 “宰相” 一职,但名称、权力、人数等都各不相同,如秦汉时代的丞相、相国、三公 (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宋时代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以及其他官加上 “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同平章事” 等头衔,都是 “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宰相” 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故古代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说法。正是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宰相” 的命运,既被皇帝倚为臂膀,又常被视为最危险的人物,历代王朝能与皇帝善始善终或成为 “不倒翁” 的 “宰相”,真是屈指可数。相权和皇权始终存在着矛盾,相权过重,皇帝就可能被架空,因此历代皇帝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削弱限制相权。明代初期,朱元璋以 “擅权枉法” 的罪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宣布永远废除 “宰相” 一职,由皇帝亲揽政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行政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明成祖朱棣时,始以这些级别较低的大学士 (都只有五品) 参预机要,因其常在皇宫内的文渊阁中当值,故称 “内阁”。明代中期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 (六部正副长官,二品) 加大学士衔,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主持内阁大政的首席大学士则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人称 “首辅”。清代相沿,也设有所谓内阁,但参预机务者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内阁逐渐被架空。到雍正年间,内阁名义上虽仍然是最高级的官署,但其具体职掌却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等,军国要务由新设立的军机处办理,军机处便成为事实上的 “宰相府”。军机处分满、汉两班,每班设领班一人,这位领班军机大臣也就相当于明代内阁的首席大学士。 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全国政务之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然历代所用官名,与职权的广狭程度,各不相同。秦和西汉前期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则以司徒、司空、太尉为宰相,共掌政务。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之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无定员。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中叶后,由君主特选他官加以同平章事之职衔,为事实上之宰相。北宋沿用唐制,并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时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孝宗时又恢复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废丞相,由皇帝亲揽政务。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预机务。其后阁职渐崇,内阁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清初沿明制。至雍正时另设军机处于内廷,特派若干大臣任军机大臣,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机要大事。于是军机大臣又渐成为清代事实上的宰相,但仍沿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 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宋代相权甚重,虽枢密院分宰相之兵权,三司于北宋前期分宰相之财权,但总体上未能动摇宰相“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权重位尊的地位。宋代宰相的具体名称,有多次变化:一、北宋前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本官阶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皆可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相职。二、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三、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尚书右仆射为少宰,太宰、少宰同为宰相。四、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废太宰、少宰之名,复元丰改制时所定之名。五、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尚书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六、乾道八年(1172)三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以左、右丞相为宰相。此称迄宋末不变。宋代宰相大多并置2员,有时置独员或3员,元钓初偶设4员、5员。宋初,如并置3员,首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次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末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九年(1076),首相罢带昭文馆大学士;元丰三年,宰相罢带集贤殿大学士。独“监修国史”仍为宰相所带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