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寡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寡欲

分类:【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术语,与“无为”、“清静”义相通,指少思寡欲的一种处世哲学。认为人处世应节制欲望,少思寡欲,以求长生不老。《老子》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认为“咎莫大于欲得。”道教承袭这一思想,认为欲乃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将无欲作为其戒律的重要内容。《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抱朴子内篇?道意》又把内修术与寡欲观相结合,认为“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后世内丹家进而宣称“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以达到无欲境界。

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生理要求,如饮食男女等,但人的欲求永无止境,这便是邪恶之源与痛苦之源。因此,要使人类摆脱邪恶和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个 “欲” 字上下功夫。古今中外的宗教大都是提倡禁欲主义的,最过激的是佛教,将色欲视为罪恶,将食欲压低到最低限度,将一切声色享乐统统归在戒绝之列。儒教的态度大不一样,孔子主张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说对人的欲望要有所节制; 孟子提出 “寡欲”,最能代表儒教的中庸之道。“寡欲” 不是 “禁欲”,也不是 “去欲”,而是提倡 “少欲”。《礼记?礼运》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承认食色为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但主张 “欲不可纵”,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即使在主张 “灭人欲” 的宋明理学家那里,也与佛教的禁欲主义有别。其所谓 “人欲” 指的是对食色的过度追求,朱熹曾明确地说:“饮食,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照此类推: 男女,天理也;要求美色,人欲也。在他看来,饮食男女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是天经地义的,并非罪过,要求美味美色才是 “人欲”,才是万恶之源。朱熹在阐释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这一命题时说:“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其实,在满足了食色的基本要求后,追求美味美色也是人之常情。要人做到理学家主张的 “清心寡欲”,无所追求,的确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一厢情愿,难以在芸芸众生中贯彻实行; 另一方面,人类为自己的欲望所苦所困,也是有目共睹的普遍现象,要寻求解脱,归根结底还是得在这“欲” 字上面做文章。看来,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比较之下,儒教提倡的“寡欲” 似不失为一种解脱之道。

道教教义。与抱朴相对应,老子云:“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认为“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道教承袭并衍化了老子的寡欲观,主张务道之士为人处世应节制私欲,修养炼形要少思寡欲,以至无欲,才能求得长生之道。无欲即合于道。《老子想尔注》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云笈七签》中指出了“欲”的根源和它的弊害。气烦则嗜欲生。嗜欲的本势,不逾于口实五味,体充衣暖,男女偶适之间 。又说“夫嗜欲之茂,好利而恶害,喜荣而忿辱……故其问荣也靡知足”(卷八十七《太清神仙众经要略》)。认为欲乃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七部语要》中说:“喜怒乱气,嗜欲伤性。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云笈七签》卷九十)“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为不至败德伤生,是当寡欲。因而在道教的戒律中,都要求道教徒摒除欲妄,安心澄性。《抱朴子内篇》中说,学仙之法只是“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已。为唐宋以后内丹修炼所倡行,要求修道者达到寡欲的境界。是道教处世修炼的重要思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