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水浮力的作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水浮力的作用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利用水的浮力。《易?系辞》就载伏羲氏“刳木为舟”;西汉《淮南子?说山训》也有“古者见刚木浮而知为舟”。事实上舟楫早已是古代人们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除了水上行舟外,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对浮力进行理论探讨。如墨家学派指出:“形之大,其沉浅也,说在具。”意思是说,对于某种可以浮在水中的物体而言,虽其形体较大,但在水中只沉浸较浅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物体中间有空隙(具)。《考工记》中也说到利用水的浮力来检验所制造的车轮各部分是否平衡(“水之,以视其平沉之均也”)。到秦汉时期对浮力的研究更多。在《淮南子》和《淮南万毕术》中提到“抱壶而渡水”和“鸿毛之囊可以渡江”的话。就是说空壶和装满鸿毛的皮囊,可以助人渡江。这可看成是后世救生圈、救生衣的滥觞。人们还以竹和金属相比较来探讨浮力问题。如《淮南子?齐俗训》说:“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则浮,势有所支也”。晋杨泉《物理论》也说:“鸿毛一羽,在水而没者,无势也;黄金万钧,在舟而浮者,托舟之势也”,此处之“势”,是指被物体所排开的水的重量必须大于物体本身。 水可载舟,还可以舟称量重物。这里有一个人所熟知的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志?邓哀王冲传》载:邓哀王冲(即曹冲)五六岁时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致,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这种以舟来称量巨重物体的办法可能在战国晚期就已出现了。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引《符子》说:“朔又献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即秤)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北方送的大豕(猪)能养至沙坟大,衡官折断十把秤也不能称量其重,最后还是由水官用浮舟量之。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那么浮舟量物的发明应当算到战国时期。此外,古人还用浮舟来打捞生物。《宋史?僧怀丙传》载:“河中府浮梁(即浮桥)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后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这就是著名的宋僧怀丙用浮舟打捞蒲津浮桥的铁牛的故事,可见古人对水浮力的利用是很巧妙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