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学

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南宋朱熹、刘子澄编。六卷。分内、外篇。辑录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并用四言韵语为该书题词。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卷,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卷。因为朱熹所编,颇有影响,宋以后成为郡县小学的必读课本。明陈选作《小学集注》,清张伯行作《小学集解》。

①指学校。我国古代殷、周时期即有小学(见《大盂鼎》、《礼记?王制》郑注、《大戴礼记?保傅》),为贵族子弟接受初级教育之所。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其后各代均置,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等,私学如书馆、蒙馆、义塾等。清末废科举,始设近代小学。参阅《清史稿》107《选举》二《学校》。②指学科。周代小学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因称六艺为小学;汉代学子入学即习文字,因称文字训诂之学为小学;隋唐以后,小学范围扩大,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清末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学,故小学实今语言文字学之前身。

作为经学附庸的文字之学。“小学” 最初的含义,是指少年求学之宫,与今天的小学概念没有明显区别。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 “小学”,学习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其中,礼是礼节仪式,乐是音乐舞蹈,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车技术,书是语文,数是算术,这些都是贵族子弟个人必需具备的素质、技能和知识,因与十五岁以后所学的修齐治平的“大学” 相别,故称 “小学”。到西汉时,古代小学的 “六艺” 可能只保留下 “书” 为主要课程,“书” 的内容为 “六书”,就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都是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于是,“小学”就成为文字之学的代名词。汉人识字的主要目的是读经,“小学”也就成为经学的附庸,《汉书?艺文志》即将“小学”排在 “六艺” (指儒家六经) 之后,直到清代的目录书中,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文字之学的 “小学” 都处于这种附庸的地位。所以,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如许慎、段玉裁、王念孙等人,也多被视为经学家。经学是古代中国的正统学问,将“小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并不是贬低它的地位,而是相反。古代“小学” 与现代语言文字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小学” 是经典阐释学的基础,“小学明而经学明” (王念孙语)是古人的共识。近代张之洞著 《书目答问》,指导初学读书的门径,就说: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 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 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这是清代汉学家的路数,在当时的学界被普遍视为正宗。“小学” 虽然依附在经部,但从汉代开始,就成为专家之学,尤其是许慎、郑玄等古文经学家,直到今天,仍被学界视为权威。隋唐以后,传统 “小学” 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统称。清代 “小学” 最为兴盛,许多第一流的头脑都钻进故纸堆,结果解开了古文字的许多千年之谜,尤其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令人拍案叫绝。

学科名称。“小学”二字,最早见于《大戴礼记?保傅》。原指古代幼童(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的学校,至东汉初始为学科名称。先后有两种涵义: (1)东汉至隋唐指我国古代的文字之学。因于作为学校的“小学”所学内容即文字之书而借指其学。内容包括字书(分学习性与研究性两种)的编撰和汉字形义及其理论的研究。东汉杜林作《苍颉故》,为其学之始,故《汉书?杜邺传》称:“世言小学者由杜公(指杜林)。”不久班固著《汉书》,在西汉末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首创史志书目《艺文志》。其中将“小学”著作专列一类,著录了《史籀篇》、《八体六技》、《苍颉篇》、《急就篇》、《苍颉训纂》、《苍颉故》等共“十家四十五篇”,后边的叙录中则提出了“六书”的细目(但未做进一步发挥),阐述了汉字的源流演变等,使“小学”指称文字之学的涵义得以确立。不过,这时它的内容还十分粗糙,而且没有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所以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真正将“小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是东汉许慎。许氏著《说文》,序中较为科学细致地探讨论述了汉字的起源流变,确定了“六书”细目的意义,正文则用“六书”的理论分析解说了依类归于540个部首中的9353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深刻总结了文字之学的成果,更创造性地大大发展了汉字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字之学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深刻的影响。此后至唐,“小学”指文字之学的理论发展不大,而字书的编撰则在《说文》影响下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第一部隶书字典西晋吕忱的《字林》和第一部楷书字典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等大部头著作,另有在《尔雅》影响下出现的三国魏张揖之《广雅》这部著名词典。(2)隋唐至清末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统称。《隋书?经籍志》将“小学”内容增为体势(指汉字形体学)、音韵、训诂三类,南宋晁介武《郡斋读书志》称作体制、训诂、音韵,清《四库全书总目》另称训诂、字书、韵书,均依类著录其书,个别名称虽异,所指实同。这三类内容,到了近现代,便分别演变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独立的学科,各有侧重: 文字学偏重研究字形,兼及音义;音韵学偏重研究字音,兼及字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字义,常常借助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小学”自汉至清,无论是何种涵义,一直都是经学的附庸,是过去的人们用来“通经致用”的一种工具和阶梯,但对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的发展却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为教育儿童而设立的官学。宋官办小学分为在京小学和州县小学。在京小学,约建于元丰年间,附设于太学,有“就傅”、“初筮”两斋。崇宁间,置职事教谕2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学长2人,掌序齿位,纠正不如仪者;集正2人,掌籍诸学生名氏,纠程课不逮者。同时还制订了规约。大观三年(1109),修成《小学敕令格式》。政和四年(1114),有学生近千人,分10斋以处之。立三舍法,自8岁至12岁,率以诵经书多少,以差次升补内舍、上舍;稍能文者,经过考试合格,亦可升舍。宣和二年(1120),罢行三舍法。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复设小学1斋附于太学。州县小学,始见于真宗时,为少数地方官所建。仁宗时,多附设于州县学,各设小学教授1员,聘地方士人担任,下设学长,教育15岁以下学童。崇宁元年(1102),诏州县建小学,招收10岁以上儿童入学,小学教授改称教谕,为立学规。五年,立课试法。北宋末,因战乱,小学多废。南宋时,又渐复兴,部分学校有学田,以供赡学生。学习内容,可分为行艺二方面:行指封建道德伦常;艺指学书识字,诵读经书,了解经义,对属诗句,及阅读史传、诗赋文章等。(郭宝林)(2)书名。南宋朱熹撰。6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著录此书,皆作4卷。此书发凡起例及最后审定者为朱熹,而具体编类则由熹委托刘清之进行。作者认为,为了有补风化,必须抓紧儿童的伦理道德和举止言行教育,于是搜集书传中有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的材料编成此书。书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4卷为内篇,其标目分别是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后2卷为外篇,其标目分别是嘉言、善行。内篇摘取三代以来之圣贤言行,外篇主要摘取宋人之嘉言善行。后人极重此书,以为“有功于万世”。自元至清,注家不绝,以明陈选《小学集注》、清张伯行《小学集解》较为通行。

①古代15岁以下少年教育阶段,也即“小子之学”。朱熹说“小学者,学其事”或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序》),特别是要使这些知识技艺变成素养习惯,“久自安习,若固有之”,然后再到大学深造,去“知理之所当然”。小学与大学是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的关系是:“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一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辑说》)②现代教育体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统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