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书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的重要经典。现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亦称《书》、《书经》。“尚”通“上”,上古、上代的意思。“书”即历史简册,故名。相传由孔子编纂而成,实际有些篇章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下讫春秋秦穆公时期。按时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史事,保存了重要史料。西汉初存28篇,由伏生所传,用汉代通行文字写成,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颐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现存通行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该书不仅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语言古朴深奥,在文字和语言上也有研究价值。注本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中国上古的一部记言体史书。书中存有上古帝王的誓词、谈话、讲演等记录,书中有一部分史料比《易经》和《诗经》还要早。相传孔子曾删修过《尚书》,并且作过序。《尚书》为儒家的五经之一,又称《书》、《书经》。今存五十八篇,除三 十三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人的伪造。因为《尚书》用的大都是当时的口语,后代难读难懂。但《尚书》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继甲骨卜辞以来的实用文学形式;它既是中国最古的历史,也是中国最古的散文。它保存的很多珍贵的古代史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古代社会有很高的价值。《尚书》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①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书经》。旧说“尚”通“上”,“尚书”即言上古之书。为我国现存最早之上古时代典籍汇编,亦为我国第一部记叙兼论说散文集。所收多为誓词、文告、告诫之词及记事文字,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重要史料。《尚书》一般古奥难懂。其中,《汤誓》文字流畅,可能经后人润色;《盘庚》古奥,保存较多原貌;《顾命》记叙周成王死与康王即位仪式,叙述井井有条,文字错落有致;《秦誓》为秦穆公悔过之辞,情辞恳切,标志着散文之进步。自汉代以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现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所收《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之合编。参见“今文尚书”、“古文尚书”。②官名。参见“尚书省”。 官名。①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主书、执掌文书,“尚”即执掌之意。秦为少府属官,初置四人。汉武帝提高皇权;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总隶于尚书省。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设尚书一人以为长官,秩正三品,此后历代相沿。从隋唐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初仅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方掌管本部事。辽时属南面官。西夏、金亦设六部,有尚书之职,为六部长官。元代不设尚书省,而以六部属于中书省。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提升至正二品。清代沿置,六部均设满、汉尚书各一人。②太平天国于东王府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12人,共72人,职同检点;北王府设六部,每部设尚书6人;翼王府内设六部,每部设尚书1人,均职同指挥。 儒教经典。又称《书经》,简称 《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以来之书,“书” 在这里就是 “史” 的意思,后来的《汉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名,都是模仿 《尚书》 而来。据说,上古设有左史和右史两种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君主的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事之史就是 《春秋》,记言之史就是 《尚书》。实际上,《尚书》是一部上古君王的文件汇编,上至尧舜,下迄春秋秦穆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种文体。汉儒认为是由孔子编定,尊而名其为 《尚书》。据郑玄说,尚即上天,“尚书” 就是 “天书”。传说,孔子最初编定的 《尚书》 共一百篇,秦始皇焚书之时,济南伏生私将 《尚书》藏于自家墙壁之中。其后天下大乱,伏生流亡在外,等到汉朝建立,伏生返回家园,视其所藏《尚书》,只找到二十九篇,遂教于齐鲁之间,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 《今文尚书》,后被汉武帝立为官学。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除孔子在曲阜的故宅,欲扩建其王宫,却在墙壁中发现了一些用蝌蚪文写成的儒教经典,其中就有 《尚书》,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得到后,拿它去和通行的今文经比较,结果多出十六篇,而且字句也有不同。这部从孔壁中发现的 《尚书》 因为是用汉以前的蝌蚪古文写成,故称《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魏晋之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东晋元帝时,一位名叫梅赜的官员奏上 《古文尚书》 五十八篇,还有孔安国写的 《序》 和 《传》。朝廷不辨真伪,遂立为官学,唐孔颖达奉敕编纂 《五经正义》,即采用梅赜所献 《古文尚书》。从此,这部 《古文尚书》便成为通行至清代的唯一版本,也就是我们今天在 《十三经注疏》 中见到的 《尚书》。但是,其中有些篇章的词语及词气颇不类古,从宋代开始,历代都有人对这部 《古文尚书》 的真实性提出怀疑。直到清初,才由著名考据家阎若璩彻底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原来这部被东晋以后历朝尊为圣经的《古文尚书》,包括孔安国的 《序》和 《传》,都是造假,并非真本。梅赜所献 《古文尚书》 实际上是今文和古文 《尚书》 的混合本,其中有二十五篇是伪造,现在被冠以 “伪古文尚书” 的恶谥。平心而论,现存的这部 《尚书》,包括其中二十五篇 “伪古文”,自有其价值。第一,无论真伪,它毕竟对古代中国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二,其中毕竟还有大半篇章是真本; 第三,即使是二十五篇 “伪古文”,恐怕也不可能全是“向壁虚构”,理应有所依据。《尚书》是华夏民族的思想宝库,它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许多思想,例如: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纵之”,“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等等。宋代理学家曾抽出 《大禹谟》 中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四句,美其名曰 “十六字心传”,即历圣心心相传的修身秘诀。至于 《洪范》中的五行观念,对古代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就更是一言难尽。 《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亦称《书》、《书经》。“尚”即“上”,《尚书》意谓上古以来之书。为我国最早的历史书籍,内容包括“典”、“谟”、“诰”、“誓”,属关于尧、舜和夏、商、周至秦穆公的历史文献的汇编。书中有不少原始宗教迷信和天命思想的论说,但也蕴含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尚书?洪范》中有着关于“五行”的最早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把自然界中对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物质形态,作了归纳排列,并试图说明它们的性质。这种用自然物质形态来解释人的生活以及对其性质的探讨,包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是古代“五行说”的早期思想。《尚书》中还流露出对“天命”的信仰动摇,提出“天难谌”(《尚书?大诰》),“天不可信”(《尚书?君?》)。这里虽然还不是否定“天”的存在,但已认为不可专信天的保钓。《尚书》中还反映出“保民”的思想倾向,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惟天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等等。天虽然仍然是赏善罚恶的至上神,但其赏罚已经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依人民的愿望,顺从民意,这里已包含有人民性的因素。《尚书》为秦始皇焚书所毁。西汉时期,出现《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种文字版本,传说前者为博士伏生在墙壁中所发现的前人藏书,共二十八篇。后者传说为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房子时所发现,东汉后佚失,东晋初年梅赜宣称找到一部《古文尚书》,献于朝庭,后人考证为伪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伪)合编而成。 书名。也称《书》或《书经》。原意为“上古的史书”。现常见版本为《十三经注疏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唐石经》。 相传本书最初简册很多,经孔子删定,辑百篇而成。后在秦代焚书中,遭受极大损失。汉初,博士伏生将秦焚书时藏于壁中的《尚书》取出,只残存28篇,用当时的文字隶书写定,故名《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破孔子宅,从壁中发现了较《今文尚书》多16篇,以秦、汉前的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故名《古文尚书》。东晋初年,梅赜又献了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又从《今文尚书》诸篇中分出4篇,并作序,共58篇。后经宋、明、清历代学者考证,定为魏、晋时人的伪作,故名伪《古文尚书》。由于《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已佚于西晋永嘉之乱,只有真伪混杂的伪《古文尚书》流传至今。 本书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事内容上起尧、舜,下至秦穆公,汇集了夏、商、周历代统治者的谈话记录、讲演词、命令和宣言,也有部分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篇章。其中虽有伪作成分,但保存的原已失散的汉代《今文尚书》28篇,还是比较可靠的,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司马迁著《史记》,曾从《今文尚书》的28篇中引用了22篇,或录全文,或取其部分文字,或概括其大意。现代史书所引用的三代史料,也无不源于此书。如《尧典》篇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篇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篇记述了商代迁都情况,也是重要的历史材料。其它诸篇,史料价值也都是很高的,有些还可与甲骨、金文互相参证,以考见历史的本来面貌。 书名。春秋鲁国人孔子所辑远古历史文献。原称《书》,后称 《尚书》。因古人将 《诗经》与《尚书》 相提并论,汉武帝时将其列为儒家经典,故又称 《尚书》 为 《书经》。后人曾对 《尚书》的字意作三种解释: 上古之书; 令人尊崇之书; 君上或君王之书。《尚书》之意实指“上古帝王之书”。据班固所撰《汉书?艺文志》记载: “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凡百篇,而为之序。”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认为,《尚书》百篇系孔子从周室所藏虞、夏、商、周四代文典中删定而成。《尚书》所载上起唐尧,下迄秦穆公,约1300多年 (前约20世纪―前7世纪)。初编100篇,今存58篇,卷数不定。包括“典”、“谟”、“训”、“诰”、“誓”、“命” 六体,除小部分是远古历史传说之外,大部分内容为古代帝王对臣民发布的训令和军队誓师词及大臣向君王提出的规劝和建议。《尚书》可称作古代帝王言论集。《尚书》按朝代次序又分为 《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四部分,涉及虞、夏、商、周四代重要史料,如尧让位给舜、夏桀乱政、盘庚迁殷、殷纣无道、周文王戒酒、周公营造洛邑、周成王至洛举行祭典、周朝新君继位典礼等,文中多处提到。《尚书》流传的历史极复杂,历代学者就其今文与古文之别、篇目、版本、真伪等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一度失传。西汉初年,济南博士伏生献《尚书》29篇,因该书系用汉代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孔府壁间发现用古蝌蚪文字书写的《尚书》竹简,即《古文尚书》。《尚书》文字古奥,极难读懂,但作为历代帝王的政治教材备受青睐,历代学者为之注释和考证的论著非常多。唐代孔颖达的 《尚书正义》、清代孙星衍的 《尚书今古文注疏》、段玉裁的 《尚书古文撰》、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王先谦的 《尚书孔传参正》及近人顾颉刚的《尚书通检》等,可资参酌。 亦称《书》或《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和史实记录的汇编。“尚”即“上”,“书”为史官所记之文字。上古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故《尚书》集录了典、谟、训、诰、誓、命等多种体裁的文献。其时代上自唐、虞(约公元前22世纪),下至秦穆公(公元前620年),历时1600余年,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依据。此书之编定,旧说为孔子,自宋代开始即有人提出怀疑。今人多以其中不少篇章成书于战国。秦、楚两火,焚书特甚。故汉兴以来即流传两种,一为西汉口授笔录的《今文尚书》,一为得之于孔壁的《古文尚书》。详见“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