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未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在其早期著作《乌托邦的精神》中使用的新范畴,英译为not yet。在德语中,noch作为副词,可解释为“还”、 “尚”、“仍然”,nicht作为副词可解释为“无”或“没有”。这两个副词合在一起意为“尚未”、 “还不是”、“还没有”等。“尚未”可以指现在还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指现在部分存在将来可能完整存在的东西。布洛赫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尚未定型、尚未完成的过程,它不能被封闭在现在,而是向各种可能性开放,向未来开放。相应地,人也体现为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人本质上不是生活在过去和现在,而是生活在未来。人并不站在终点上,而总是处在到某处去的路上。即人永远处于“前历史”中。几乎还没有开始成为人。不能用任何固定的本质去规范和约束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处于这种永恒开放的过程中。他把这一范畴应用于心理学,形成了“乌托邦心理学”。他认为,人具有一种期待意识,这种意识在整个意识中起着“前意识”的作用,但它又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它不是意识的底层,而是意识的高层,它不是一种回顾过去的意识,而是一种追求未来的意识。他把这一范畴应用于认识论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乌托邦认识论”。认为世界不能用静态的认识理论来描述,世界表现为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必须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旅程”。既然世界是未定型的,人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构造合理的乌托邦蓝图,使世界按这一蓝图的方向去生成变化。于是,认识就突破了德国传统认识论的框架,超越了机械唯物论的视野,充分肯定了想像和理想的创造性作用。他把这一范畴应用于逻辑学,形成了“乌托邦逻辑学”。传统的形式逻辑的基本公式是:S(主词) is P(谓词),S是P。而“乌托邦逻辑”的基本公式是:S is not yet P,即S还不是P。前者让人用静态的眼光看待事物,使人专注于对事物现状的研究。而后者则使人专注于事物的发展、潜在力量和各种可能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