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眉水眼古港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眉水眼古港口分类:【传统文化】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王观这首《送鲍浩然之浙东》,道尽宁绍风光。 浙东重镇宁波,简称甬,地处全国海岸线的中段。四千年前,夏少康时代,宁波已有建制,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国的一部分。秦始皇南巡,曾到宁波大蓬山驻跸。相传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即由此出发。宁波的海外航行与贸易也始于秦汉。当时,“邑中以其海中物产于山下贸易,因名?县”。唐时,因境内有四明山而称明州。明初,避国号“明”讳,改名宁波府,以府属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此名沿用至今。 《四明志》载:“古?县乃取贸易之义,居民喜游贩鱼盐。”宁波有着悠久的商品经济的传统。唐时,我国对外贸易兴盛,明州与扬州、广州一起成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万里之舶,五方之贾”来此贸易,“海外杂国,贾船交至”,“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当时主要输出的贸易品是青瓷。明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的两派贵族为争夺对华商贸的特权,在宁波港内发生争斗,发展到洗劫宁波城,然后夺船而走。此事件震动了朝野,朝廷撤销了宁波市舶司,禁止外船进港。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进一步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实行“海禁”。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改变了海外贸易的性质。 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束缚了经济的繁荣。同时,这一措施也败坏了吴越故国的民风,造成了走私贸易的兴起。但宁波民间的外贸并没有被海禁政策所扼杀。这里逐渐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事业也在艰难中缓慢发展了起来。当时的江厦街一带是商店、钱庄林立的繁荣街道,当地谚语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