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道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张道陵

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张陵”,还称“张天师”。五斗米道创始人。旧时民间信仰的道教神明。制盐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主要为四川仁寿一带盐业从业者所供奉。道教称其为“张天师”。一说为自称。曾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中学道。相传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丹成饵之,时年60,容貌益少。后得秘书,自称为老君所授秘篆。造作符书,揉合四川当地的原始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史载人须纳五斗米方能入教而得名。又称“天师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于大德八年(1304年),封其三十八代孙为“正一教主”。张天师遂成为“正一道”祖师。其主要信奉鬼神,画符念咒,降妖驱魔,祈福禳灾。因此,民间视其为神奇道术,倍受尊崇。金、元以后,“正一道”盛行于南方。旧时四川的盐井制造业中,流传陵州盐荆开发与张道陵有关的传说。一说十二玉女指点盐井位置,由张道陵开掘而成。另一说张道陵开凿了井盐,十二玉女常常作崇,破坏淘井,张道陵于是施展道法,将十二玉女镇于井中。源于以上的传说,当地人为纪念其开凿盐井的功绩,建庙祀之,视其为盐神。旧时四川仁寿县一带的盐业从业者,适时焚香叩首,虔诚祷祈,以祈盐业丰收。

东汉末五斗米道创立者。原名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初为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时携弟子往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传道,凡入道者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以“治”为传教单位,立祭酒以统教民,信徒多至数万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后被道教尊称为天师,为第一代“张天师”。奉为道教创始人。

道教中称“张天师”。作为历史人物,张道陵是后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三国志?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葛洪《神仙传》叙张道陵身世更详细,说他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后觉儒学无益,便学长生之术,得黄帝九鼎法,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种,并以符水为民治。自《神仙传》始,张道陵的形象开始仙化,该书载他之符水治病之术,乃神仙所授: “有天人下,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此道,不仅能治病祛邪,还可分形作数十人,最后修成仙道,升天而去。《神仙感偶传》中,张道陵已成了天界的中元大法师,中元大法师本为尹真人。但因“群凶扰乱中原,蚕食华夏”,老君命尹真人登连华宝台端坐,但见“万景昏暗”,又命张道陵上座, “良久,则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 自是以道陵代尹。”这里的张道陵已与天神无异。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之一,因此在民间很有影响,古代很多地方传说有张道陵的故事。如《四川忿志》记张道陵:“居鹤呜山炼丹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功成道著,乃于半山崖跃入石壁中,自崖顶出,因成两洞。”“与夫人孙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三岁。”《徐州志》亦记张道陵“入蜀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丹成饵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在神仙传说中,张道陵还以收徒著称,他的徒弟,多达数万。对少数入门弟子,他往往要设法验其诚心。《神仙传》记有张道陵七试弟子赵升的故事,该故事在明代被写成小说,名“张道陵七试赵升”,收入《喻世明言》。说张道陵先后役使精灵变化为黄金、美女、大虫、乞丐等,赵升见金不取,见虎不惧,见色不动,存心济物,这才过关,得入张天师道门。

东汉五斗米教创立者。原名张陵,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初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顺帝时,与弟子入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修道。顺帝永和六年(141),作道书24篇(一说作《太平洞极经》百四十四卷),教人悔过奉道,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入道者须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他又为所在道徒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后被道徒尊为“天师”,活一百二十余年。其后裔承袭道法,四世孙张盛平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境内),广收道徒,被尊为“掌教”和正一天师,后世称为“张天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