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张载

分类:【文化精萃】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闲雅博学,与弟协、亢俱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官至中书侍郎,掌著作。因见天下纷乱,无意仕进,乃称病重告归,卒于家。太康初曾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见地势险峻,作《剑阁铭》,以诫蜀人勿恃险作乱,内有“一人荷戟、万夫?趄”等名句。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於剑阁山。另有文《榷论》、赋《?汜赋》等。其诗颇重词藻,成就不如其弟协。《诗品》将张协诗列为上品,载诗列为下品,曰“孟阳诗乃远惭厥弟。”《文选》所录《七哀诗》,悼古伤今,畅述高怀,较为著名。原有集7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晋书》有传。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噤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嘉钓(1056―1063)进士。因曾讲习关中,故称其学派为关学。为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司法参军、云岩(今陕西宜州)令。神宗熙宁二年(1069)为崇文院校书。后称病辞官,读书讲学于关中。少孤自立,勤学自勉,志向高远,尤喜论兵法。年二十一时上书范仲淹,欲结客取西夏所占洮西之地。范劝其读《中庸》,后又研究儒、道,再学六经。对儒家经典,特别对《周易》研究较深入,多有心得发挥。时值程颢、程颐在京师,共同切磋道学之要,互有长进。后文彦博推荐其到学宫。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对王安石变法持消极态度。南宋淳熙元年(1174)追封为眉伯,从祀孔庙。《宋史》有传。其学崇尚儒家经典,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政治上向往三代之治,主张恢复井田制、宗法制及分封制,并买田一方试验。躬行礼教,注重恢复古代礼仪。驳斥佛、道为虚妄,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现象都是“气”,即“太虚”;“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主张“理在气中”,视“气”为宇宙本体,认为气聚为万物,散为太虚,气之变化功能为“神”。这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丰富了儒家宇宙本体论。以“两”为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合两而为一,无两则一亦不存。注意到事物对立统一的某些道理。提出“由气化有道之名”,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将事物的明显变化称为“变”,把事物的逐渐变化视为“化”,认为“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明确指出事物著变与渐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宣扬“仁爱”学说。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其中“气质之性”是一切“恶”的根源,人应该通过内省体验,存养“天地之性”。他指出“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天理”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自孔孟之后,“灭理穷欲,人为之招也”,只有“去人欲”,方能“复天理”,才能继续孔孟“不传”之学。其“天理”与“人欲”之辩,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礼教的重要内容。其学说被后来的程颢、程颐及朱熹等改造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理论。其在宋代哲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周敦颐、程颢、邵雍等,共同创立了北宋道学,系北宋五子之一。著述丰富,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后人将其著作集为《张子全书》(亦名《张载集》)。

人名。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字子厚。北宋重要的史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太和》、《拾遗?性理拾遗》、《乾称》等篇章论及鬼事,以为鬼神之类为阴阳“二气之良能也”,反对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鬼的存在,对鬼“不可见其形”和“以无形而移变有形之物”提出怀疑,他的这种气一元论和无神论,在历史上具重要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发展到两宋时期,便以理学的形态出现了。理学以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儒道、佛三家的理论而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很受推崇。理学有不同的派别,其中一派为“关学”,它的创始人就是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凤翔噤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或“张横渠”。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本人也十分勤奋,年轻时在家乡就很有名气,后来在范仲淹的指点下,专攻儒家经典,从而对儒家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曾一度到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官回乡,广泛搜罗群书,潜心钻研,对传统儒学进行弃旧扬新的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著《正蒙》、《易说》等多部著作,并讲学关中,广授门徒,扩大其学说的影响。

张载的哲学思想,有一点与理学其它学派很不相同,那就是其体系中的唯物和辩证的思想。他提出以“元气”为本质的“大虚即气”的命题,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而气又是物质的,世间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聚集和消散的运动变化而成的。气又是永恒的,无所谓生和灭,只有聚和散的不同运动形态。由此出发,他批驳了魏晋以来流行的佛道关于“灵魂不死”的宣传,认为人的生死也是气的存在方式变化的结果。气聚则生,散则死,人死后,肉体也不会被消灭,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除气之外没有什么灵魂存在。这些思想有似于物质不灭的哲学观点。他还指出气是“一物两体”,即在气的统一体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对立面的矛盾,认为它是物质变化运动、气的形态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他的论述来看,他已猜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某些原理。

在认识论上,他说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人的知识产生于与外界的接触。他十分注重人的感觉器官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知识是来自人的感官与外物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他又提出有先验的所谓“天德良知”,不能从根本上逃离唯心主义的泥潭。

张载继承了儒家的人性论,并进而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不同概念,强调用教育来改变人的先天恶的气质,要“学以变化气质”,通过后天的努力,使人的气质向纯善的“天地之性”回归(见《西铭》)。在这个问题上,他还从老师和学生、教和学两方面探讨了教育理论,对教学规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其人性论奠定了理学人性论的基础。

张载主张“以实用为贵”(《南轩集?跋孙忠愍帖》),要求学以致用,反对虚浮的学风。这点对以后的王夫之等思想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他讲学、传授活动主要在关中,人们就称他的思想体系为“关学”。

北宋思想家。字子厚,学者因称横渠先生。凤翔噤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嘉钓进士。少喜谈兵,至欲结客恢复洮西之地。范仲淹为陕西招讨副使,张载上书范仲淹建议用兵,因范氏责以“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乃读《中庸》,遂有志于道学。又研究佛道之书,尽其说而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钓初,至京师,与二程论学,决意自成一家。中举后授祁州司法参军。又授云岩(今陕西宜川)令,关心民间疾苦,使当地道德日趋良好,民风敦厚纯朴。熙宁初,迁著作佐郎,佥书渭州军事判官,协助蔡挺筹划边防。二年(1069),以吕公著荐,神宗召见,建议渐复三代之政,授崇文院校书。与王安石所见有异,托疾辞归。讲学关中,使当地民俗一变而至于古朴。熙宁十年,授同知太常礼院,行至临潼而卒。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要求学者在人格上为圣人,在哲理上探索宇宙。

社会政治思想 张载认为学者求为圣人,当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尖锐矛盾。为此,他主张恢复三代之治。他指出农民饥寒,原因在土地非己有,故首先宜行井田,分田给农民,使地主为田官,永保其业。井田要辅以封建、肉刑与宗法制。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能教;井田封建而不肉刑,犹能教养而不能使。又强调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移孝作忠,巩固三纲六纪。《西铭》更奉君主为宗子,视大臣为家臣,以孝为根本,用宗法纽结君臣民三者,使政治关系家族化。认为时移世变,理当通变除弊,但他反对仓促言变,而且主张渐化而不宜顿革,对王安石变法不赞同支持,也不激烈反对。

哲学思想 张载的知天之学,以太虚为宇宙本体,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运动基本形态,提出“太虚即气”唯物主义命题。气是极细致的物质,始终在聚散变化中运动。聚为有形之物,散复归于虚空。万事万物的生灭是气聚散结果。其生物有一定顺序,物的形成也有一定规则,气化的规律称为道。气之清者为人,浊者为物。人与物同为气所化生,是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生化万物的气,不生不灭,永恒长存。一物二体,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不对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存在。一方不存在,就无气的生化。这是使天地变化,物质世界运动的内部原因。气的阴阳二体,物的对立双方,“必和而解”,故其强调矛盾双方协调,而忽视一方克服一方的事物发展。发展可区分为渐化和突变两种,前者称为化,后者称为变。又说变后必有化,化到一定时又转化变,认识到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人性是清气气化而成,具有知觉,产生心理活动。心所具有的知觉性质,以客观世界为其对象。主观认识能力与外界接触有接受、反映,得到认识。由于感官局限,耳目见闻不能认识外界的全部,但可以心思维穷理而得。这就导致他未能进而探索理性思维规律,错误地以为人具有不依赖感官获得知识的“天德良知”,重新提出孟子“尽心”,以解决事物无穷与耳目见闻有限的矛盾,陷入唯心主义歧途。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出一源,具有天地之性。每个具体的人,因禀气清浊程度不等,在体质、生理、意欲各方面各具特点,各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来自太虚至善,具有仁义礼智,气质之性追求声色臭味,是恶的来源。气质之性蒙蔽天地之性,人性遂沦为欲。去除物欲,变化气质之性而明天地之性,即返回本然的善性。能恢复善性、保存天理的只是“得气之清者”的圣人,得浊气的下达则沉溺人欲而迷不知返。君子与小人的尊卑、上下、贵贱出于天定,永世不变。圣人顺从天道制定君臣、父子、上下的伦常与礼仪,愚人只当服从循行。他以自然科学成就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科学,尤其在天文上取得新的认识,认为地球与日月五星在宇宙中组成相对独立系统,五星中的“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对寒暑交替、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雨露霜雪的说明,也有某些可取之处。他崇尚儒家,反对佛道,从宇宙本体为物质性的气出发,认为人死无鬼,不存在轮回转世,对佛教不认识客观真际妄谈鬼神而为虚诞等方面加以批判。然而,他不能正确揭露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历史根源及其学说中的神秘唯心因素,造成了批判的不彻底性。

教育思想 张载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认为兴学校,成礼俗,在政治经济措施配合下,能够移风易俗,实现理想社会。主张“学以变化气质”。教育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受教育者个性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践履和读书,鼓励其多读、多思、虚心、无我。

张载的学说为众多弟子所继承,在历史上形成关学,对宋代理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在后世颇有影响。朱熹、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戴震都在继承与批判其学说中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著有《易说》、《正蒙》、《经学理窟》等,后人编为《张横渠集》,今经整理校勘为《张载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