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岳阳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岳阳楼

分类:【文化精萃】

座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洞庭湖畔。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也是现仅存的一座。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相传始为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之阅兵台。公元716年 (唐开元四年) 中书令张锐,在此修楼,定名“岳阳楼”。宋岳阳郡守滕子京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名声益振,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脍炙人口名句。楼几经兴废,现存主楼建于1880年 (清光绪六年),三层,雄伟壮丽,两侧建“三醉亭”、“仙梅亭”,湖边有“怀甫亭”,楼内珍藏文物。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建国后整修一新。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

汉族传说。流传于湖南。岳阳楼在湘北洞庭湖畔,矗立在岳阳市西门城墙上。是我国有名的江南三大楼阁之一,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据传楼始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在此修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杜甫有《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名声更盛,现在的楼乃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建的,三层飞檐,通高19. 72米,宽17.24米,深14.54米。楼内有清乾隆时大书法家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木雕屏等文物。传说唐代修建岳阳楼时,有个单身客人借宿于此。他帮大伙做工,发现伙食极差,于是便抓起一把木屑放在葫芦瓜里摇动,结果倒出来很多白米。他把刨花扔进湖中,湖里变出许多银鱼。但当监工抢过工匠的饭吃时,又都成了木屑刨花。后来客人不见了,有个老木工说,这位客人就是神仙吕洞宾。岳阳楼主楼右侧有“三醉亭”,传说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因有此名。1987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历代名楼》特种邮票一套四枚,第二枚便是此楼。

江南三大楼阁(他为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之一。在今湖南岳阳市,为该城西门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相传始为三国吴将鲁肃所建阅兵台,南北朝时称“巴陵郡楼。”唐代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守岳阳,称其为岳阳楼(此为一说)。北宋庆历五年(1045),巴陵郡守滕子京(字宗谅)重修,范仲淹撰《岳阳楼记》。现楼为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主楼2层,通高19.72米,右侧有“三醉亭”,以吕洞宾“三醉岳阳”神话得名。

在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原为三国吴的阅兵台,宋庆历中滕子京守巴陵郡(今岳阳)时重修,请范仲淹撰著名的《岳阳楼记》,使此楼名声益大。后几经兴废,清代重建。现主楼三层,通高19.72米,深14.54米,四周环以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建筑精湛,气势雄伟。主楼右有“三醉亭”,左为“仙梅亭”;楼内有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历代石刻多处。

江南古代名楼。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西门城楼上,可遥望君山,下瞰洞庭湖,视野开阔,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唐玄宗时,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始建楼,因位于大岳山之阳而命名。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都曾来此游湖登楼,留下诗篇。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宗谅谪守岳州时重修。并嘱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了作为政治家范仲淹的人生理想,岳阳楼因而远近闻名。后几经废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楼在一大平台中间,主楼三层,高19.72米,纯木结构,四周环以明廊,建筑精湛,气势宏伟。岳阳楼面湖一侧石栏高约1米,望柱上人物、狮象、莲花等雕刻细致精美。前墙两侧至有南宋淳佑五年(1245)铸造铁梢各一个。楼右侧有三醉亭,传说道教仙人吕洞宾曾三醉于此。左侧为仙梅亭,另有怀甫亭,为纪念杜甫而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落架大修,丰姿更加瑰丽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湘北洞庭湖畔,矗立于西门城楼上。临洞庭,望长江,瞰城廓,气势雄伟,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岳阳楼有1700余年的历史,相传始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扩为楼阁,名南楼,后易名为岳阳楼。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写了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从此声名显著。后几经兴废,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现楼为1984年重修,保持了原来的历史风貌和建筑艺术特色。现主楼高18.47米,为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盔顶式建筑。纯木结构,重檐盔顶,四面环以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工艺精湛,结构严谨。登楼凭栏远眺,可饱览洞庭湖“天水一色,风月无边”的景色,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欧阳修、陆游等都曾登楼抒怀,留下千古绝唱。楼壁镌刻有许多名家诗文,尤以清乾隆时名书法家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木雕屏最为著名。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为“仙梅亭”,系据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解放后,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西门楼上,楼下即浩瀚的洞庭湖。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清《巴陵县志》载,楼始建于三国,为吴国鲁肃的阅军楼。南朝宋颜延之《登巴陵城楼》诗有“清?霁岳阳”句,为楼名由来之本。唐开元四年(716)张说任岳州太守,修建南楼,与才士文人登楼吟咏,从此岳阳楼名著。因张说曾封燕国公,后任太守又于楼北建“燕公楼”。北宋庆历五年(1045),知岳州军州事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方舆胜览》载,滕子京建的新楼,与范仲淹的记、苏子美的书法、邵的篆额,宋时称四绝。宋以后,岳阳楼屡遭水灾兵火,几度废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主楼通高19.72米,三层三檐,纯木结构。顶层为黄琉璃瓦盔顶,顶下有蜂窝斗?。腰檐设平座,可凭栏远眺。主楼于1983年至1984年大修。楼内有清初书法家张照所书《岳阳楼记》的木雕屏,晚清书法家何绍基书刻楹联。主楼左侧有“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当时在湖滨沙碛中得一有枯梅花纹的石板,传为仙人所画,故名。右侧有“三醉亭”,建于清代,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的传说取名。主楼前有平台两座,沿洞庭湖岸建石栏,南北各一门,分别额书“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楼下洞庭湖边,有“怀甫亭”,为纪念杜甫而建。岳阳楼气象万千,历代题咏也上万千。诗最著名者为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文最著名者为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述了“巴陵胜状”,还表达了积极有为的思想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诗一文,奠定了后代岳阳楼旅游文化的基础。诚如元人梁曾所咏:“乾坤好句唐工部,廊庙雄文宋范公。”又,明李东阳诗:“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清胡林翼对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美景、浓情、厚意,正是岳阳楼旅游文化的独特色彩。清《巴陵县志》曾将历代有关诗文辑为《岳阳楼集》。

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洞庭湖畔岳阳市西门城搂上。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相传楼始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代诗圣杜甫曾登楼赋诗,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岳阳楼也几经兴废,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而名声大震。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主楼平面呈长方形,宽17.24米,深14.54米,三层通高19.72米,重檐灰顶,纯木结构,四面环以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建筑精湛,形势雄伟。登楼远眺,洞庭湖水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楼右侧建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楼左建仙梅亭,传说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湖边还建有怀甫亭,为纪念杜甫登楼而建。主楼内保存有关文物甚多,著名的有清乾隆时名书法家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木雕屏,及历代石刻等。解放后,经多次较大修缮,面貌焕然一新,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