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福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崇福寺分类:【传统文化】 佛寺名。在山西朔州市内东街路北建于唐麟德二年 (665)。辽时曾为林太师衙署,故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称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 题额崇福禅寺,清代改称崇福寺。寺院现存建筑有山门、观音殿、弥陀殿、地藏殿、文殊殿及钟、鼓楼、藏经阁等。雄伟壮观布局严谨,基本保存了辽金时建筑格局。弥陀殿是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三年 (1143)。雄伟的殿堂建在高大的月台上,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五脊顶。斗拱、梁架结构奇特。殿前檐桎间门窗隔扇仍为金代原物,做工极为精美,各种棂花图案计有15种,是国内现存惟一完整的金代原作,弥足珍贵。殿内彩塑西方三圣像及胁侍、金刚等均为金代原作。塑像高大威严,比例适度,形象生动。殿内四壁满绘壁画,画幅巨大,技法娴熟,尤以千手千眼观音像最为生动。设色以红、绿、蓝为主,对比强烈又不失谐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弥陀殿后是观音殿亦创建于金。面阔5间,进深4间。殿堂梁架采用人字大叉手,是我国古建筑中较早的实例。殿内佛台上供奉三大士塑像。藏经阁建在山门后,弥陀殿前,这一布局为寺庙建筑之特例。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朔县城内东街北侧,俗称大寺庙。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命建造,到辽代曾改为林太师尉署,亦称林街院。金代熙宗年间,大崇佛法,由开国候翟昭度增建寺庙,规模扩大。崇福寺自山门始有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洞、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等,藏经阁(千佛阁)位居殿前是寺庙排列中颇为罕见的布局。寺内主殿为弥陀殿,是崇福寺文物的精华所在。殿内用减柱和移柱法突出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这种做法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制。殿顶的吻兽脊饰完好无损,为研究我国古建筑上的屋顶装饰提供了重要资料。殿上的装修,以前檐隔扇和横披窗上的棂花最为精致,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风格古雅,刀法洗练,这在我国现存古建筑实物中还是仅见。 在上高县九峰山中,距县城35公里。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896年)。是佛教曹洞宗大寺庙之一。正门匾额横书“崇福禅林”四个大字。前后二进,两侧厢房,占地约1000平方米。原为南平王钟传旧宅。唐轻宁年间,钟传捐房舍为寺庙,昭宗赐额“宏济”。天复中改为崇福禅林。香炉峰立于寺前,观音泉冬暖夏凉。九峰迭翠,山川秀丽。宋代蒋之奇有诗云:“治涧扳崖入翠霞,寺僧犹记旧钟家,芙蓉秀出天河外,我欲名为小九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东大街北侧。俗称大寺庙。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辽时曾作林太师衙署,称林衙院,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年间改称今名。寺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234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现存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等。前后院落五进。天王殿又称金刚殿,内供四大天王及二金刚,今已不存。单檐悬山顶,殿身五间,进深四椽。钟鼓二楼为二层楼阁式,整体轮廓庄重稳健。单檐歇山式楼顶,上下层之间有楼檐伸出,设勾栏以成平座。千佛阁古名藏经楼,明代重修后更名千佛阁。佛像已毁。阁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有光泽鲜艳的黄、绿、蓝三彩琉璃脊饰。其位置居于殿前,是寺庙排列中颇为罕见的布局。文殊殿和地藏殿东西对峙,面宽五间,单檐悬山式,前檐设廊柱一列,柱上斗?与殿内梁架皆为明代规制。三宝殿单檐歇山式,宽五间,深四间,内塑三世佛,安详端庄。四周墙壁有清代所绘各种佛像十重之多。寺内主殿为弥陀殿,是崇福寺文物精华所在,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歇山顶,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殿顶鸱吻兽脊饰完好无损。殿内采取减柱和移柱法,突出佛坛和礼佛的空间,为建筑史上大胆创制。殿前檐柱之间金代门窗隔扇的棂花图案,为国内现存此类最完整的金代作品,纹样达十五种之多,风格古雅,精致秀丽,刀法洗炼,工艺甚佳。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分布着高大的塑像,弥陀佛居中,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皆结跏趺坐,高达8米有余,像下有束腰式须弥座,身后为火焰形背光,色泽优雅。前有胁侍、护法金刚等像,均为金代原作。殿内四壁满绘以佛、菩萨及千手千眼观音像等壁画,画幅高达5米,线条有力,技法纯熟,设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妍丽庄重,是一组承袭晚唐画风的金代佳作。寺内最后一座殿堂为金建观音殿,五间九脊顶,前檐三间辟门,斗?规整,梁架简练,殿内前槽柱全部减去,增大空间,以利礼佛活动。梁架中使用人字梁大叉手,是我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殿内长及三间的宽广佛台上,有明代塑造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