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嵇康的教育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嵇康的教育思想分类:【地域文化】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富有强烈的反对儒学名教的战斗精神,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越名教” ――对儒家 “名教” 的揭露和批判
“名教”,它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支柱,从本质上说,它是封建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在思想意识和教育上的反映,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精神,具体表现为儒家所极力倡行的仁义礼乐、名分等级之教,包括其教育思想、理论、目的、内容、制度以及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嵇康认为,这种教育是箝制人的思想,戕害人的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 “夭性丧真”的教育。嵇康从其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出发,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教育理论和主张,作为批判儒家 “名教” 的思想武器和创建理想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纲领。为此目的,嵇康对“名教” 进行了系统、深刻而全面的揭露和批判。 首先,嵇康从“名教”的产生及其恶果进行理论上分析批判。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真朴未亏,品质完美,一切都是“物全理顺”,任因自然,而无“仁义之端,礼律之文”( 《难自然好学论》)。后由于社会丧乱,道德沦丧,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极端虚伪的所谓“仁义”、“礼律”,以箝制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行为,因而产生了世俗教育,产生了所谓“名教”。他说: “大道凌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 区别群物,使有类族; 造立仁义,以婴其心; 制为名分,以检其外; 劝文讲学,以神其教。” ( 《难自然好学论》) 又说: “大道沉论”,“智慧日用,渐私其亲。惧物乖离,攘臂立仁。名利愈竞,繁礼屡陈。刑教争驰,夭性丧真。”(《太师箴》)这里,嵇康明确而深刻地指出,因为大道凌迟,统治者乃 “作文墨”、“立仁义”、“制名分”、“陈繁礼”、“劝文讲学”,以实施名教,其目的是为了 “传其意”、“婴其心”、“检其外”,使人们按照统治者的旨意去思想、言论和行动,恪守封建统治秩序,因而造成了 “刑教争驰,天性丧真” 和 “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的恶果 ( 《太师箴》)。由于统治者大肆推行“名教”,使社会道德更加沦丧,人心更加变坏,人的纯真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所培养出来的“士”,尽是些“贪生之禽,食园池之粱菽” 的害人虫之类 ( 《难自然好学论》),只知 “求安”、“致荣”,拼命追逐个人名利、地位和享受,毫无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效力之心; 甚至造成社会丧乱、国家沦亡的结局。嵇康的这些批判击中了世俗 “名教” 的要害,从根本上否定了 “名教” 教育存在的价值。 继之,嵇康对儒家极力推崇的教育内容 “六经” 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批判。当时一些儒家学者依据孟子关于 “仁、义、礼、智根于心” 的唯心主义观点,主观臆断 “名教” 思想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因而肯定人们爱好儒家 “名教” 是人的先天本性,接受儒家 “名教” 的教育也是符合人的先天本性,是合乎自然的,并由此而鼓吹儒家的经典“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难自然好学论》; 另参见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对此,嵇康痛加批驳。他尖锐地指出,把儒家 “名教” 当作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这是把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生理自然本能混淆起来,是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完全是违悖逻辑的 “似是而非议” ( 《难自然好学论》) 谬论。进而,嵇康深刻地揭露 “六经” 的虚伪性和腐朽性,痛斥 “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并指出“六经”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只不过是扼杀人的思想,控制人的行为,戕害人的个性的工具而已。他强调全性之本、“养真之要”在于顺任人性之自然,绝非由 “抑引之六经”和“犯情之礼律”,因为仁义、礼律是违悖人的本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倘若用那些芜秽臭腐的东西充塞课堂,灌输给学生,那等于“以明堂为丙舍,以诵讽为鬼语” ( 《难自然好学论》),把讲堂变成阴森可怕的停棺材的墓屋,把教学变为鬼神们絮絮之语。嵇康的这些批判,虽然其中有些偏激、片面之语,有全盘否定古代文化之嫌;但是,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以后的400年间,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受到全面批判与否定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嵇康反对儒家 “名教” 的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和要求思想解放的大无畏的勇气。 二、“任自然”――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和主张
嵇康从自然哲学观和社会观出发,提出 “任自然” 的教育理论和主张以与儒家 “名教” 的教育思想相对抗。如果说,“越名教”是他反对、否定虚伪的世俗 “名教”,那么,“任自然”乃是他的理想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核心和精髓。嵇康继承发展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思想,认为外界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都是按照其自身原本的规律自然地发生、发展和运行变化,不可加以外力干扰,以免破坏它的自然运行法则和客观规律性。就教育来说,他认为必须顺应人的客观发展规律,因循自然法则,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之自然地发展,而不受任何外来约束和限制。基于这一认识,嵇康借古时社会之淳风美俗设想一个理想的自然主义教育模式。他说:“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 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 六合之内,沐浴横流,荡涤尘垢; 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又说:“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成,穆然相爱,犹舒锦布沮,灿炳可观也。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声无哀乐论》)在他看来,最理想的教育就是“承天理物”、“默然从道”,即一切顺应自然法则,遵循客观规律,实行“简易之教”、“无为之治”,而达于“大道”隆昌的太平盛世之理想境域。 嵇康进一步提出并阐明了自然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物―― “至人” 或谓 “君子”。他这样描述 “至人” 的思想面貌:“文明在中,见素表朴;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鉴乎古今,涤情荡欲。” ( 《卜疑》) 他在 《释私论》 中阐述“君子” 的风貌时指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 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 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 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这里,嵇康特别强调 “至人”、“君子” 必须具有这样几点最重要的人格风貌特征: “见素表朴”、“涤情荡欲”、“无措是非”、“无违大道”,即表现出淳朴纯真、朴素无瑕的个性,具有无私无欲、无是无非的品德,怀有超脱潇洒、坦荡自若、气静神虚、动静自然的胸怀,毫无世俗名利私欲缠绕,一切行动都必任因自然、遵循大道而不相悖,从而达到 “任自然”、“通物情”、“全性保真”、“无措无违”的理想人生境界。嵇康所设计的理想人物,是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老庄关于人才的思想。这种 “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也不可能实现,它只不过是嵇康为了冲击现实“名教”而提出的一种理念化的幻想; 同时,也是他本人人生哲学与思想面貌的反映而已。然而,正因如此,它在反对儒家“名教”的人才目标及其虚伪的世俗人生哲学方面,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三、“和内见外” ――论音乐教育
嵇康从声音本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对音乐教育非常重视。他指出音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 “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 《声无哀乐论》),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 “自然之和” 的特性,因而它才有 “感人之最深” 的巨大力量。其教育作用首先表现为“和内见外” 之功效。所谓 “和内见外”,是说音乐可以动人之心而表现于行,即陶冶心志,动感情怀,宣发心意,和谐心性; 而且还可以表现为外部行动,调节人的行为,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他说:“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 又说: “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导其神气,养而就之; 迎其情性,致而明之; 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 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声无哀乐论》)这里,嵇康充分论述了音乐之于人的 “动心”、“和内” 的巨大力量和作用。进而,他又阐明了音乐之 “见于外” 的力量,指出它可使人们 “穆然相爱”,使社会“移风易俗”,乃至进入“万国同风”的境域。嵇康还进一步明确指出,只有合于社会准则和要求的“可导之乐”与“可奉之礼”结合,使之用于乡校庠塾、家庭社会,以及朝宴聘享等,使人们 “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迁,然后化成”(《声无哀乐论》),最终达于 “化成” 的目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起到讽喻世事、责诫他人的作用,“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声无哀乐论》)由上可见,嵇康对音乐的重大教育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理论评价,这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改进和加强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亦有启迪价值。 综上所述,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腐朽性而提出的,它具有反抗现实,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要求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意义,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它又有否定古代一切文化教育,主张脱离社会、超脱现实,陷入空想的消极一面。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既反对“名教”,又不可能完全摆脱“名教”; 既主张“自然”教育,又无实现的可能,因而造成其思想的二重性的特点。无疑,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矛盾在其思想上的反映,是时代的使然。尽管如此,也不能抹煞其教育思想的批判性和战斗性的特点,也不能削减其自然教育理论的深刻意义和时代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