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体温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体温tiwen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故称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因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称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各种动物的体温是不相同的,例如黄牛37.8~39.8℃,马37.5~38.2℃,猪38~40℃,鸡40.3~42℃。 体温tiwen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受多方面调节,相对稳定在36.5~37.5℃之间(参见“体温调节”条),这一点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催化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酶只有在这个温度下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功能。体温过高过低均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当体温降至35℃时,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减慢,降至30℃时,大脑功能受到影响,降至22℃时,心脏停跳;而体温升到41℃则会出现说胡话、昏迷等现象,婴幼儿可出现抽搐、惊厥,升到43℃以上,可引起死亡。人体摄入食物获得糖、脂肪和蛋白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与通过呼吸得来的氧气在细胞内“燃烧”(氧化分解)放出的热量,被循环不息的血液带到身体各处。所以按说最能代表体内温度水平的是刚刚从左心室射出,进入主动脉,将要流向全身的血液的温度。事实上这是不大可能测量到的,平时测的都是体温的近似值。体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儿童略高于成人,女性略高于男性,同一个人下午比早晨高,运动、进餐后体温也会升高等等,甚至说话、思考问题也会影响体温。只有清晨醒来,未进食和运动、心情平静地平躺时测得的体温才最真实,叫作基础体温。每天按时测定体温,并把多次测定的结果画成一条曲线。叫作体温曲线,基础体温和体温曲线都是临床诊断上的有用数据。 体温body temperature动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真正代表深部平均温度的是右心室的温度,但测定困难,通常以近似的直肠温度或口腔温度表示体温。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随着动物的进化,其体温调节机能渐趋完善。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还有极少数几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如食虫类、翼手类和啮齿类等)界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兼有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能力,称为异温动物。 动物的体温(℃)
正常体温的维持 恒温动物正常体温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两者的动态平衡。 产热 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热,产热量多少决定于器官组织的活动情况和代谢速度。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内脏,骨骼肌约占体重的一半,活动强度较大,因此它的产热量较多。安静时骨骼肌所产生的热量约占全身产热量的20%; 当活动强度增大时,产热量可达全身产热量的75%或以上。在机体安静时,内脏产热量约占全身产热量的56%,肝脏是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较大。草食动物消化道内的饲料发酵,也可产生大量热能。 散热 动物必须不断地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向外界散发,以维持与产热之间的平衡,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经皮肤散发的热约占全部散热量的75~85%。另外,经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使吸入气、饮水和食物加温,以及随粪尿也可散发一部分热。散热方式有: ❶辐射: 体热以热射线的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机体安静时辐射散热所占比例较大,周围环境温度越低,辐射散热量就越多。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就要吸收周围环境辐射来的热,使体温升高。 ❷对流: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以散发体热。机体周围有一薄空气层与皮肤接触,机体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越多,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越少。 ❸传导: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到机体表层的皮肤,再由皮肤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湿冷的物体,传导散热快; 皮下脂肪厚或被毛长的动物,不易导热,能耐寒。水的导热性能好,传导散热较快。 ❹蒸发: 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时要吸收热量,故能借此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停止,此时,皮肤表面水分蒸发便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蒸发一克水可以带走0.58千卡热量。蒸发有两种方式: 不感蒸发与出汗。不感蒸发是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以前就被蒸发以及平和呼吸时经呼吸器官表面蒸发水分。这种散热形式,经常持续进行,在皮肤血流量增加及呼吸加强时,散热量也增加。出汗或称可感蒸发,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蒸发其中的水分而散热。当动物剧烈运动产热剧烈增加或气温升高与皮温相等时,汗腺发达的动物(如马、羊等)开始大量分泌汗液,大部分体热随汗液蒸发散失;汗腺不发达的动物(如猪、狗等),则表现热喘呼吸和分泌稀薄的唾液,借以蒸发大量水分而散热。 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有精确的体温调节机构,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控制来实现体温恒定的调节。其调节方式有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 生理性调节 皮肤、粘膜及腹腔内脏分布有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的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对流经中枢部血液温度的变动更为敏感,并能接受来自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带来的传入信息的影响。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基本部位。当局部加温视前区一下丘脑前区时,它能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皮肤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冲动减少,引起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温升高,散热增多; 传至汗腺的交感神经冲动增多,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增加蒸发散热。当以冷刺激时,它能通过躯体运动神经使骨骼肌的肌紧张加强,肌肉寒颤,增加产热; 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这两种激素都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对散热和产热过程的控制是通过视前区——下丘脑前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实现的。这两种神经元以不同程度的兴奋水平组合在一起,决定各种动物的正常体温值,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如偏离此值,将引起产热或散热变化,使体温恢复正常,这就是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下丘脑后区只能接受外周感受器和前区传来的冲动而起产热保温反应。 行为性调节 动物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如当天热时,动物肢体伸展; 天冷时,个体卷缩或找寻温度适中的环境等。 体温人和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源自机体内部氧化作用。爬行、两栖、鱼类等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称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具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不因环境温度而变,称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人体体温与年龄、性别、生理状态有关,个体间亦可稍有差异,正常范围在36—37.4℃之间(腋窝温度)。参见“医药卫生”中的“体温”。 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测温方法有口温法,体温表测得正常值为36.2—37.2℃。腋温法,体温表测得正常值为36—37℃。肛温法,肛表测得正常值为36.7—37.7℃。24小时内正常人体温波动差不超过1℃。体温的异常变化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体温身体平均深部的温度。深部温度(特别是血液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腋窝等3处温度来代表体温。❶直肠温度(温度计插入6cm以上)正常值为36.9~37.9℃。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