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菜的起源与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川菜的起源与发展

分类:【地域文化】

菜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决定原料的品种和质量;也受到人们饮食口味的影响;甚至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制度的影响。事实上,川菜中的家常菜和宴席菜,在配料上有所不同,在制作工序上也有明显差别。这说明菜系形成的因素极为复杂。因此,要确切地指出起源的时间,创始的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仅能指出川菜形成的因素及大体时间。

影响川菜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巴蜀地区是四周大山围成的盆地,境内河流较多,除了长江之外,还有许多支流,气候潮湿、闷热,无霜期长。巴蜀地区的居民为驱湿去潮,多喜爱辛辣食物,所以川菜中麻辣味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这种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为川菜准备了丰富的主料,而且能生产各种调料。这对于川菜体系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蜀姜,又名阳朴姜,是我国有名的生姜品种,产于巴蜀。《本草纲目?生姜集解》说:“和之美者,有阳朴之姜。阳朴,地名,在西蜀。”另外,《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巴、蜀亦沃野,地饶厄、姜。”并且说:“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也就是说,种了千畦生姜,其财产的富有能与千户侯相当。《植物名实图考?蔬类》对这种说法作了解释:“《史记》‘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盖为和,为蔬、为果、为药,用芽、用老、用干、用泡、用汁,其为用甚广。谚曰:‘养牛种姜,子利相当。’此言非谬。”也就是说,种姜之所以能致富,就在于生姜用途极广。生姜既可以当调料,又可以作蔬菜、水果,还可以入药。生姜既可以吃仔姜,也可以吃老姜。在制作上既可以泡,又可制成干姜,还可榨姜汁。可见,蜀姜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巴蜀居民有多种方式吃姜。这是因为,巴蜀之地潮湿,而生姜具有去湿功能。《授神契》说:“姜,御湿之菜也。”所以,巴蜀居民喜爱大量吃姜。《华阳国志?蜀志》则认为:“蜀之为国……地称‘天府’。……其辰值味,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这是因为,巴蜀地处我国的西南方,气候温暖,作物的种类繁多但味杂腥臭。所以,巴蜀地区的饮食滋味繁多,多用辛香调料,以压制食物中的腥臭之味。用生姜作调料,不仅有辛辣之味,且有芳香之气,故成为川菜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如“仔姜肉丝”,“姜汁烘菜”等等。

川椒,又称为花椒。虽然并非只有巴蜀地区出产,但巴蜀所产质量最好。川椒气味芬芳,入口则能使人口舌发麻。张衡在《七辨》中就说:“芳以姜、椒”。这是和生姜一样重要的调料,在许多川菜中都不可缺少,而且是川菜的重要味道之一。巴蜀居民早在汉代就把花椒树叶掺入茶中,以增加香气。《草木虫鱼疏》记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会其叶以为香。”加入花椒叶的茶,其味清香,沁人肺脾,具有提神、驱湿的功效。花椒的作用则更为显著。但花椒性热,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食之过多,则口舌麻木,不能说话。所以《本草纲目》说:“椒大热有毒。”由于大热,所以能驱湿;因为有毒,花椒只能少量食用,而不能成为主料。

除上述两种调味品外,巴蜀地区还产韶。《华阳国志?巴志》在列举巴地特产时,就举有“蔓有辛韶。”有韶作的韶酱是巴蜀特产。《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邛杖、韶酱,殊方奇玩,盈于市朝。”《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说:“帝既感邛杖,又甘韶酱,乃拜为中郎将往喻意,皆聆命。”把汉武帝派司马相如返巴蜀的目的说成是喜爱邛杖、韶酱,显然是不正确的,但在这夸张之意中,却不难看到韶酱的有名。韶酱只有巴蜀地区出产,其味辛辣、鲜美,每食之后令人难忘。所以商人经常偷运贩卖,夜郎、岭南地区均有韶酱出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贾人曰:‘独蜀山韶酱,多持窃出市夜郎’。”有人误以为夜郎也出韶酱,实际上,韶酱多产于巴蜀的宜宾地区,巴蜀之外并不出产。因而南方又把韶酱称为“流味”。也有人认为,韶酱并不是现代的酱,而应是一种果酒,这将在下章介绍。由于现在已不知韶酱为何物,果酒之说也不无道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许多经加工的特产,如涪陵榨菜,郫县豆瓣,梓潼豆豉,丰都豆腐乳等等。这些利用多年积累的加工技术生产的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是川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郫县豆瓣是川菜不可缺的重要调料,许多菜离开了它就不成其为川菜。

川菜体系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迅速。“沃野千里”的巴蜀地区物产丰富,历来是逃饥荒,避战乱的地方。当人们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就会注意饮食的味道。尽管在历史文献上很少反映普通百姓的饮食习惯,但从巴蜀地区的名人饮食中可以窥见巴蜀地区居民饮食的一般习惯。

汉代著名文学家王褒是巴蜀人,他在所写的《僮约》中规定,奴仆的任务是“种瓜作瓠,别茄披葱”,“率犬贩鹅”,可见当时已经有多种菜馔,所以才有“率犬贩鹅”之说。至于司马相如、卓文君当垆卖酒,则必会炒上几味下酒之菜。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植物的栽培和特性也有了解。在北伐中原时,诸葛亮令军中遍种蔓菁以济军粮。所谓蔓菁,有人认为就是胡萝卜,但也有人认为是大头菜。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资谈》中说:“诸葛菜,即古之蔓菁,今之红萝卜也。武侯谓视诸菜有六利,四时各食其根心与茎叶,令军中所至咸种,蜀以是名之。”因而,蔓菁就叫诸葛菜。张孟伦则在《汉魏饮食考》中说:“芜菁是一种蔬菜,又叫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肉质可供蔬食,年荒,则可以充粮。”同时,何宇度所说的诸葛菜六利,《太平广记》中有详细的说明:“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斫食,六也。比诸蔬菜,其利不亦博哉。”由此优点推测,诸葛菜当是大头菜。这种菜既可作菜,也可作辅料,用途较广。无论蔓菁是当今何种菜,都足以说明,三国时期的巴蜀,已经对蔬菜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唐代是巴蜀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巴蜀饮食文化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巴蜀居住时间较长的诗人杜甫,其祖父杜审言是膳部郎中,对膳食有一定的研究。杜甫本人也受其影响,在许多诗中都有关于饮食的准确描绘。例如,杜甫用“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宴席上的菜馔。杜甫最喜爱的是槐叶凉面,他在诗中描绘道:“青青高槐叶,采搡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热,加餐然欲无。”这不仅有凉面的制作过程的描写,而且有食而不厌的叙说。

宋代文学家苏轼,则是多种川菜菜谱的创造者,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这些菜味美可口,川菜宴席上常常可见。苏轼本人也十分喜爱下厨做菜,他做的鱼羹,美味鲜嫩,经常受到好友的称赞。苏轼在巴蜀之外的地区长时间做官,因而在菜馔中吸取了其他地域的特色,与其他的川菜也有差异。特别应当指出,苏轼对巴蜀饮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写过许多有关饮食的诗文。如《菜羹赋》、《酒经》、《猪肉颂》等。其中,《猪肉颂》最有代表性:“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是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还将烹调、食物收藏等小经验汇集成《格物粗谈》一书。在烹调方面,苏轼记述了“酒调羹,味美”,“藕以盐水供食,则不损口”,“盐擂椒,味佳”。这是关于川味椒盐的最早记载,而椒盐是川菜中的重要味道之一。在食物收藏方面,苏轼则记载有“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夏月鱼肉按香油内不臭”,“肉微煮,放腊月熬熟猪油内,虽夏天不变。”这些关于饮食的记述,正反映了当时巴蜀饮食文化的发展。

自苏轼之后,明代关于饮食的著作就增多了。其中李调元编写的《醒园录》,杨升庵著的《升庵外集》是较集中的著作。在《升庵外集?饮食部》中有许多记述,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如“八桂”条下的记述:“八桂酒,有‘瑞露石湖’,酿于成都,用其法,名‘万里春’。今其法尚存。”这对于成都“万里春”酒的形成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又如在“竹根黄”条目下记述:“贾达曰:‘梁米出于蜀、汉,香美逾于诸梁,号曰‘竹根黄’,梁州之名因此。”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不仅限于经验的积累,而且有追根溯源的探究,反映了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2:35